第508章 那一天的内卷,内卷起来
  第508章 那一天的内卷,内卷起来
  《编辑部的故事》是92年上映的电视剧。
  这会儿才刚快87年,比原本轨迹提前了五年,所以原片里很多内容现在都用不上。
  让“海马”去写,写的一定会和原本的剧情有出入,有差别。
  不过总的剧情路线差别不大:
  “一份名为《人间指南》的刊物,因内容乏味而面临停刊的局面,编辑部里所有的工作人员心情各异:
  主编老陈深感力不从心,欲引咎辞职。
  最年轻的两名编辑李冬宝和戈玲打算另谋出路。
  老编辑刘书友和牛大姐分别认为自己是最合适的新主编。
  中年编辑余德利则先下手为强,直接坐进主编老陈的办公室内,对外自称“余主编”。
  没能找到新工作的李冬宝和戈玲也回心转意,几个人拓宽思路,想出很多调整刊物内容的具体办法。
  决定的时刻到了,谁能成为新的主编,《人间指南》刊物能否起死回生,每个人心里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都希望自己能成为编辑部里的主编,在编辑部的出路上各尽其责,各显神通。
  ”
  “头儿,您不领个几集?”王硕这时候开口问个一句。
  “我?”江弦挠了挠下巴。
  其他人听着王硕的话,登时来劲儿,跟着起哄。
  “对啊,您也弄几集啊。”
  “您就当给我们打个样儿。”
  “整一个。”
  “.那我领两集吧。”盛情难却,江弦无奈开口,“你们也知道,我平时事情多,写两集已经是极限了。”
  其实让他写这部《编辑部的故事》也不是不能写,他之所以要搞海马,主要还是想赶紧培养出“海马”这套班子,以后“海马”自己就能独立运转,这一块儿也不用他再带着。
  但是这会儿忽然说要让他写两集。
  那他也乐得试一试。
  看看自己能不能在《编辑部的故事》原有这些剧集上,整两出新的剧集。
  临了,江弦找着刘震云,找他去要上次和他说的那份稿子。
  “就这份。”刘震云很快取来一沓手稿。
  江弦扫一眼,小说第一行就写着俩字,明显是小说名字:“塔铺。”
  “讲什么的?”
  “一个复员军人回乡后参加高考复习的经历,大概是个农村青年为了改变贫困的命运,准备参加78年高考的辛酸故事”
  刘震云讲了几句,有些脸红,“害,其实写的就是我自己的一段经历。”
  他就是复员军人,复员后在河南老家一所中学担任民办老师,白天上课,夜晚复习。
  最后以hen省高考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了北大中文系。
  “不奇怪,写作者最开始都是以自己的经历为入手点来进行创作的。”
  江弦说:“我先拿回去帮你看看,帮你改改,要是能用的话,我再通知你。”
  “成。”
  刘震云满眼期待和激动。
  依旧是替徐晨辉开了车,刷了一次【代替】的进度,回家以后江弦迫不及待的将刘震云这篇《塔铺》看了一遍。
  这篇《塔铺》写在“农民日报社”的绿格子稿纸上,笔迹干净清晰,亲切自然,每一页纸就像是“黑板报”一样整洁。
  江弦知道《塔铺》这篇小说,这是刘震云的成名作,在当时一发表就拿到了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至于江弦手里这篇《塔铺》,在他看来,内容已经和后世那篇内容上没有太大差异。
  刘震云中文系文科状元的水平也确实不是吹的。
  而且他在《农民日报》工作多年。
  文学性非常严谨,写的这篇小说,基本看不到什么语法、句式的错误。
  当然了,后世刘震云自己说过,自己考试时候在裤子上整了一裤子小抄。
  这事儿是真的,他自己亲口说的。
  但你要真认真,真觉得这事儿就是他说的那样,那就被刘震云给忽悠了。
  这厮就是这种“狡猾”的性格。
  那可是北大。
  别说给份小抄,就给你本书你能考进北大么?能考到文科庄园么?
  听听乐子别太认真。
  真要认真,那刘震云的目的就达到了。
  刘震云是啥人,文学界都知道。
  就说文坛有个著名笑话,说王硕有一次和刘震云一起参加笔会。
  第一天,刘震云慢悠悠坐到王硕身边,奉承道:“王老师小说写得真好。”
  王硕谦虚摆手:“没有没有,瞎写。”
  第二天,刘震云照夸:“王老师写得确实好。”
  王硕还是谦虚,连连推让。
  第三天,刘震云继续夸。
  这回,王硕终于扛不住,被夸美了,接茬说:“其实我是觉得我小说写得挺不错.”
  结果刘震云大笑,对旁人说:“你看,这就是捧杀,一般人最多也就扛三天。”
  这真是一损人。
  江弦这会儿也忍不住吐槽一句。
  “这小子真贼。”
  这个“狡猾”的家伙,嘴上说自己写的不好,写的不行,觉得恐怕发表不了。
  实际上呢?
  小说已经写的相当完整。
  发表在文学期刊上绝对不是难事儿。
  “扮猪吃虎么?”
  “有点儿意思。”
  “跟我装逼是吧。”
  “等着”
  几天以后,刘震云被一个电话喊到文联大楼《人民文学》的编辑部。
  打听清楚地方,坐上电梯,刘震云喉头一滚。
  《人民文学》,这毫无疑问是每一位作家心中梦寐以求的圣地。
  而他竟然有这样的荣幸,有机会第一次发表作品就是发表在《人民文学》上。
  “刘震云是吧,江主编在等你呢。”刘震云被一名编辑领到江弦这名主编的办公室里。
  进了办公室,只见办公桌上堆满着稿件,江弦正埋头于稿件之中,对门口传来的声音并未在意,直到章德宁喊了一声。
  “江主编,刘震云过来了。”
  没错,章德宁。
  这位江弦的老编辑,曾经和江弦共同发表过多篇作品,近些年在《京城文学》也是混的风生水起,一路接替周燕如成为了《京城文学》的小说组组长、编委。
  <iframe class=“game-frame“ scrolling=“false“ src=“https:///game/gameads.html?count=5&isday=1“ style=“width: 100%; overflow: hidden; display: block; margin: 0px auto; border: none;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1; background: transparent; height: 550px;“></iframe>
  德宁这位美女编辑的工作能力绝对是没问题。
  江弦对她心心念念。
  一上任就找京城作协那边儿调动了章德宁,这些天刚完成手续,给她借调来了《人民文学》。
  章德宁这会儿看着江弦,那也是心情复杂。
  想当年,江弦只是她手底下一名小作者,见着她还要喊一声德宁老师。
  现在回忆起来,那真是自己一生中的巅峰时刻了。
  毕竟现在自己见着江弦,还得心甘情愿的喊他一声老爷啊不,江主编。
  “震云啊,坐。”章德宁一声喊把江弦从稿件堆里喊了出来。
  “不麻烦,头儿.啊不,江主编,您先忙。”刘震云一脸腼腆。
  他紧张的同时,也在心中感慨,不愧是《人民文学》这部顶尖刊物的掌门人,江弦身为主编,真是做到了极致的负责。
  起码这份工作态度是装不出来的。
  刘震云心中激荡。
  这样的人物,真是为中国文学撑起了一方天地。
  “灵感【代替】进度+1,目前进度(87/100)”
  听着脑海中熟悉的提示,江弦面露喜色。
  “震云啊,不用拘着。”
  他摆摆手,示意刘震云坐到椅子上,然后亲自给刘震云倒一杯水,说起刘震云的那份稿子。
  “真是一份好稿子。”
  江弦满眼欣赏,“就文采而言,不但状物写景,形肖神圆,逼真如画,而且述怀言志,情达理浓,很有水平。”
  “您过奖了。”刘震云挠了挠头。
  虽然嘴上在自谦着,但刘震云身上却有一股自信发散。
  他不说,但他其实对自己这篇小说相当有信心。
  “小说整体都写的挺好的,基本找不到什么修改的地方。”江弦继续肯定说。
  “是么?”刘震云语气惊诧,但脸上的微笑始终没有消散。
  他内心仍旧自信。
  或许他的小说,在思想性、文学性上超越不了其他作家,但要论文字的严谨,刘震云觉得鲜有对手,很多工作多年的编辑都不如他。
  他是科班出身,正经的北大中文系学子,这方面怎么可能会比不过土生土长的老作家、知青作家。
  “稿子你先拿回去看看,需要修改的地方,我都替你批注出来了。”
  “谢谢您了。”
  刘震云笑着从江弦手上接过《塔铺》的手稿,感谢过江弦以后,他目光扫了一眼自己这份手稿。
  下一秒,他愣住了。
  只见原本清晰整洁的稿子上,此刻就像是在绿格子之间爬满了黑压压的蚂蚁一般。
  整份稿子,密密匝匝的批准字迹。
  刘震云人麻了。
  这还是我的稿子嘛?
  不是说基本找不到什么修改的地方吗?
  “有些地方还是需要再多完善完善的。”
  江弦看着刘震云小脸煞白的模样,生怕这小年轻抵挡不住这样的冲击。
  “你看,比如说这里,我觉得,要是把小说原本写的‘父母’‘爸爸’这些字眼修改成‘大人’‘爹’,就会更贴合乡土文学的气息,读起来更加的接地气,也符合创作时的语境,我记得你这篇小说的背景是你的河南老家,嗯,这么一改,小说是不是更加平易近人,通俗易懂了?”
  “嗯”刘震云有气无力的答应一声。
  趁着江弦说话的功夫,他已经把后面几页都扫个一遍。
  上面密密匝匝的字迹,看得他心惊胆颤,光是他看到了,批注的字数甚至都快要超过正文。
  这都快赶上让他重新写一遍了。
  刘震云都快哭了。
  不是基本找不到什么修改的地方么?
  现在这是闹哪样?
  “震云。”
  江弦这时候体贴的开口,“你回去以后,一定要按照我的批注好好修改,俗话说得好,写十遍都不如改一遍,文章天成的能有几个?好稿子都是改出来的。”
  “我知道了。”刘震云现在人都是麻的。
  作为一名北大学子,一名《农民日报》的编辑,刘震云对自己稿子的文字,没有十足的自信,也有七成的把握。
  可现在,让他引以为傲的写作功夫,居然遭到了堪称毁灭性的质疑。
  这人是任何一名编辑,刘震云恐怕都会和他据理力争一下。
  偏偏这个人是江弦。
  不仅是知名作家,还是文学界的名编。
  都不能说名编了。
  《人民文学》的主编,说是文学界的头号编辑都不过分。
  在这样的人面前,刘震云哪好意思抖落自己那点儿文字上的功夫?
  以人家的审稿水平,他让你改,那只有一个可能,就是稿子有问题,而一般的编辑又发现不了这些问题在哪。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这次修改的范围和再写一遍也没啥区别了,刘震云一个劲儿的安慰着自己,却还是忍不住的在心中质问:
  写小说这事儿就这么难么?
  俩人正聊着,朱伟又敲敲门进来,“主编,刘勇过来了。”
  “正好,我俩刚聊完,你快请他进来。”
  下一刻,一名满身学者风范的年轻人进到办公室里,同样满脸亢奋。
  “江弦同志,您好。”
  “请坐,我该叫你刘勇还是格非?”
  “咱们都是文学交流,那就按照文学界的习惯叫我的笔名格非好了。”
  “嗯。”
  江弦点点头,又给他介绍了下刘震云,然后聊到稿子《迷舟》上。
  “充满诗意,充满哲思,我能看出你在作品中灌注着对社会和人,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精神内核的思考。”他作出这样一句点评。
  一旁的刘震云听到江弦的评价,心里暗暗的吃了一惊,不免对这个格非这篇《迷舟》有些好奇。
  真有这么好?
  “小说我帮你审过了,需要修改的地方我帮你画了出来,这段时间你就跟着这位德宁编辑,住在我们招待所改改稿子。”
  “好。”
  江弦又闲聊几句,也让刘震云和格非互相认识了一下,告诉二人会在同一期上刊发俩人的作品,最后以修改后的质量决定谁发头条。
  这就有火药味了。
  刘震云和格非俩人一块儿出了办公室,然后提出互相看一眼稿子的想法。
  刘震云看了眼格非的《迷舟》,发现上面批注痕迹只有寥寥几笔,心中不免有些着急。
  看来江弦对他更放心。
  格非看了眼刘震云的《塔铺》,发现上面批注痕迹密密匝匝,心中同样着急。
  看来江弦对他更上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