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电磁弹射发射架方案曝光!全场专家
  第621章 电磁弹射发射架方案曝光!全场专家炸锅,这技术根本不可能实现
  “新型发射架?有多新?运用了什么革命性的技术吗?是材料方面还是结构方面的创新?”
  谢江平摆了摆手,表示自己也知道得有限:“更具体的,我也只是一知半解,语焉不详,好像概念非常超前,等一会儿华议长过来了,相关资料展示出来,应该就会更清楚了,据我所知,那个概念……相当大胆。”
  肖正则一听,好奇心倒是被勾起来了一些:“既然是这样,那我还真是有点期待了,倒要看看,会是怎样一个新型发射架,能让华议长如此重视,非得把我们这些人都请过来搞一场闭门技术研討,希望不是譁眾取宠的概念炒作。”
  卢安蕾也露出了沉思的表情。
  其实她心里也同样觉得这件事有些不合常理。
  按照通常的流程,这种技术方案的初步评审,港府应该提前一段时间將核心的技术资料摘要发送给与会专家,让大家有充足的时间阅读、思考、准备意见。
  为什么华俊峰这次一反常態,没有提前发放任何资料,非要等到会议现场才实时进行研討?
  这种做法效率很低,也不利於深入討论。
  如果是其他组织者这么做,或许可以归咎於经验不足或处事不够周密。
  但华俊峰不一样,他是港府议长,以行事稳健,考虑周全著称。
  他决定做一件事情,尤其是如此重要的技术评估,必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不可能犯这种看似低级的错误。
  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不提前发放技术资料,是华俊峰有意为之的。
  或许是为了保密?
  或许是想看到专家们最直接,最即时的反应?
  又或者,那份技术方案本身就特殊到需要在这种受控环境下才能展示?
  不管怎么说,谜底很快就会揭晓。
  卢安蕾不得不承认,被谢江平这么一说,她內心对这所谓新型发射架的好奇心也被大大激发了。
  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构想,值得如此大动干戈又神秘兮兮?
  片刻之后,会客室里又陆续进来了几位学者模样的男女。
  这些人要么是头髮白、气质沉稳的老专家,要么是年富力强、目光敏锐的中青年学者。
  他们中有一两位是谢,肖二人都认识的熟面孔,另外几位则比较陌生,显然是华俊峰通过其他渠道邀请来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涵盖了航天工程、空气动力学、高能物理、大型机械结构、强电磁场应用等不同专业背景,但都与航空航天技术或多或少有著关联。
  当最后一位受邀者落座后不久,会客室的门再次被打开,正主终於到场了。港府议长华俊峰迈著沉稳的步伐走了进来,他的首席助理丁佳妮一如既往地跟在他身侧,手里拿著平板电脑和记录本。
  华俊峰一进来,原本坐著閒聊或沉思的专家学者们几乎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以示对这位港府最高行政长官的尊重。
  这个小细节,充分说明了华俊峰在港岛各界,包括在这些往往言高语顶、自有风骨的顶尖学者专家心目中,拥有著相当高的威望。
  华俊峰脸上带著和煦的笑容,连忙伸出双手向下虚按了按:“各位教授、专家,太客气了,请坐,快请坐,佳妮,麻烦让人给大家添些咖啡点心。”
  待眾人都坐下后,华俊峰走到主位,却没有立刻坐下,而是站著对大家说:“大家放轻鬆些,不要搞得这么严肃,这次咱们算是一个非正式的、小范围的內部座谈会,主要是想听听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大家就以相对轻鬆的心態,我们隨便聊一聊,畅所欲言。”
  儘管华俊峰说得轻鬆,但在场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天真地认为这真的只是一场轻鬆愉快的閒聊。
  能將这么多在各自领域內堪称泰斗或翘楚的专家学者同时请到这间保密性极高的会客室,所討论的事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华俊峰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正题,他示意了一下身边的丁佳妮。
  丁佳妮会意,立刻熟练地操作起会议桌上的控制面板,启动了安装在屋顶的高清投影仪。
  很快,洁白的投影幕布上亮起,显示出了一份技术文档的封面。
  当眾人的目光聚焦在封面那加粗放大的標题上时,整个会客室內先是陷入了一片短暂的、落针可闻的沉默。
  隨即,就像一滴冷水滴进了滚烫的油锅,瞬间炸开了!
  只见投影幕布上,清晰地显示著一行醒目的標题:
  【电磁弹射发射架技术原理与初步实施方案探討】
  “什……什么?电磁弹射发射架?!”
  “我的天,这是指……用在航天发射上的电磁弹射技术?”
  “这技术我听说过一些理论探討,还处在非常初级的实验室阶段,远不成熟啊!”
  “这……这是一份可行性方案?还是仅仅是概念预言?”
  “难道港岛这边,是打算真的立项,马上开工建造这种设施?这……这太疯狂了,肯定行不通!”
  “开玩笑吧!在地面上建造如此大规模的电磁弹射装置来发射火箭?以人类现有的技术储备和工程能力,根本不可能实现得了!”
  质疑声、惊嘆声、难以置信的低语声瞬间充满了整个房间,所有专家脸上都写满了震惊与困惑。
  先前种种关於骗补贴、炒作概念的猜测,似乎在这一刻都被这个过於超前的標题本身所带来的衝击力暂时掩盖了。
  会议的气氛,骤然变得无比紧张和专注起来。
  肖正则率先打破了会议室內的嘈杂,他扶了扶眼镜:“华议长,请恕我直言,我认为这份方案……从根本上就缺乏可行性,没错,严重缺乏。”
  他顿了顿,环视了一下在场眾人,目光转向投影幕布上那个醒目的標题:“其最核心的问题在於,相关的技术基础目前远远谈不上成熟,据我所知,即便是技术实力最为雄厚的灯塔国,他们在电磁弹射领域的前沿研究,特別是將其应用於航天发射这种极端工况下的探索,也早已陷入了瓶颈期,进展十分缓慢,更不用说將其工程化,实用化了。”
  “至於我们港岛,虽然在某些基础科学研究上不乏亮点,但论及这种需要庞大工业体系支撑,涉及多学科顶尖技术集成的巨型工程……说句不太客气的话,差距更是巨大,即便这份方案里包含了一些看似新颖的理论基础,但理论和实践之间隔著巨大的鸿沟。以我们现有的条件,这些想法根本不可能真正落地,只能是空中楼阁。”
  肖正则的发言,显然道出了在场绝大多数专家的心声。
  他的话音刚落,会议室里便响起了一片附和的低语声和赞同的点头。
  “肖教授说得在理,这构想確实太超前了。”
  “对呀,现实条件根本不支持,这简直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嘛。”
  “太异想天开了!这方案到底是谁提出来的?感觉完全脱离了工程实际,一点都不专业。”
  “所谓的电磁弹射发射架,目前充其量只能存在於一些学术论文的理论探討阶段,甚至就连支撑它的核心理论体系,都还没有特別完善和成熟。”
  “这也太离谱了,令人震惊,这种明显尚在概念阶段、远未成熟的技术,居然会被郑重其事地拿到我们这种级別的会议上討论?是不是有些过於儿戏了?”
  这些专家学者们显然在最初的震惊过后,普遍產生了一种被轻视甚至被戏弄的感觉。
  他们费宝贵的时间聚集於此,期待的是一场严肃的技术研討,而非聆听一个科幻概念。
  因此,一些心直口快的专家忍不住就將心里的质疑和不满直接说了出来,语气也难免带上了情绪,一时间也顾不得是否会在言辞上冒犯到会议的组织者华俊峰议长。
  然而,端坐於主位的华俊峰,面对这略显混乱和充满质疑的场面,脸上却並未露出丝毫慍怒或不悦之色。
  相反,他神色平静,目光沉稳地扫过眾人,仿佛眼前的一切早在他的预料之中。
  千万不要以为华俊峰是纯粹的行政官员,就对技术一窍不通。
  事实上,他早年也拥有扎实的理工科教育背景,虽然毕业后长期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並未在航天航空技术领域进行过专门深入研究,但凭藉其深厚的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在接到胡江山这份惊人的方案后,他早已私下做足了功课,查阅了大量相关的公开资料和技术文献。
  华俊峰很清楚,目前世界上唯一公开尝试將电磁弹射技术投入实际应用的,只有灯塔国,而且是將其用於航空母舰上弹射舰载机。
  即便是在那个领域,技术也尚未完全成熟,新型航母上的电磁弹射系统仍处於测试和磨合阶段,故障频出的报导时有耳闻。
  而將电磁弹射技术应用於航天领域,用来发射重达数百吨的运载火箭?
  这確实听起来如同天方夜谭,目前全球范围內,也仅仅停留在极少数研究机构和学者们的理论论证和初步探索阶段,距离工程实践遥不可及。
  所以,当华俊峰初次看到胡江山提交的这份方案標题时,他的第一反应和此刻在场的专家们如出一辙,觉得这想法过於异想天开,可行性极低。
  但是,当华俊峰耐著性子,开始仔细翻阅那份厚厚的技术文档时,情况发生了变化。
  他惊讶地发现,这份资料的详细程度和专业深度,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文档內部並非空洞的概念描述,而是包含了极其详尽的实施方案分解、扎实的理论基础推导,甚至还有针对各个子系统的功能实现方案构想。
  整个文档结构严谨,论述层层递进,做得有模有样,给人的感觉不像是仓促拼凑的设想,反而像是已经经过了多次模擬验证甚至局部实验后,才总结归纳出来的系统性成果。
  说实在的,在华俊峰看来,如果没有经过相当深入的技术攻关和反覆的功能模擬验证,是很难凭空想像並撰写出如此具体,如此具有操作指向性的计划方案来的。
  华俊峰才最终决定安排这次高规格的內部研討会,並且儘可能邀请了多位不同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
  他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藉助这些火眼金睛,来辨明这份方案的真相,探究其背后究竟有多少实实在在的技术含量,是否存在哪怕一丝一毫的可行性,或者乾脆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技术骗局。
  华俊峰也確实考虑过提前將技术文档发给各位专家审阅,但深思熟虑后,他放弃了这个想法。
  一种直觉告诉他,这份技术文档可能涉及一些非常前沿甚至敏感的信息,其价值或许超乎想像。
  为了防止信息过早外泄,引发不必要的关注或麻烦,他决定採取这种现场展示,集中討论的方式,將资料严格控制在会议室內。
  而此时,卢安蕾博士却陷入了沉默,秀眉微蹙,目光紧紧盯著投影幕布上显示的文件属性,一百多页,很长。
  一份技术方案能写到一百多页的篇幅,这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號。
  在她丰富的科研阅歷中,如此长度的文档,很少是纯粹为了譁眾取宠或骗取经费而炮製的,因为维持上百页技术內容的像真度需要极高的成本。
  里面必然包含了大量的推导、数据、图表和分析,很难想像全是泛泛而谈或堆砌辞藻。
  “有点意思……”
  卢安蕾心中暗道,好奇心被真正勾了起来。
  卢安蕾开始倾向於认为,无论最终结论如何,这份文档的撰写者应该是投入了巨大心血的。
  当然,话又说回来,一百多页的专业文档,要在现场短时间內看完並消化,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这给评估带来了很大挑战。
  华俊峰微微一笑,双手虚按,示意大家稍安勿躁,用他那惯有的沉稳语调说道:“各位,各位,请先不要急著下结论,我理解大家的惊讶和质疑,任何初次接触这个概念的人,恐怕都会有类似的反应,我的建议是,我们不妨先耐下性子,把这份文档的大致脉络和核心內容快速过一遍。”
  “等大家对其整体框架和关键论证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之后,我们再针对具体问题,深入发表各自的见解和判断,这样討论起来,或许会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效率,大家觉得如何?”
  对於华俊峰的这个提议,在场的专家们自然没有理由反对。
  既然已经坐在这里,基本的礼仪和对会议组织者的尊重还是要有的。
  如果不给这个面子,那他们当初乾脆就不该来。
  於是,眾人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见大家都做好了准备,华俊峰便向身旁的丁佳妮点头示意。
  丁佳妮会意,熟练地操作起电脑,开始一页一页地翻动投影上的技术文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