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0章 自撰墓志
  第770章 自撰墓志
  太史令傅奕平生虽研究阴阳数术之书,可自己却并不相信。
  旬休日,
  傅奕惯例是先让奴婢烧好了许多热水,痛快的沐头浴身,他习惯三日一沐头,五日一浴身,每到旬日休沐,自然是要好好沐浴。
  今年已经六十九岁的傅奕,
  看起来并不显老,头发依然乌黑,脱去衣衫,也不瘦弱。
  脸色红润,身体健硕,这与他天天闻鸡而起舞剑是分不开的。
  傅奕爱干净讲卫生,以前沐浴喜欢用药王的千金澡豆,如今却独爱李司徒家的红石榴香皂。
  清洁效果好,还带有石榴的清香,用之不论洗头还是洗澡都能很好去除油污泥垢,甚至还能持久留香。
  价格比千金澡豆一类的澡豆也差不多。
  沐浴、更衣。
  午后的太阳正暖和,
  傅奕坐在北风的廊下,晒着太阳,奴婢帮他擦干头发。
  这都快十一月了,
  天气还这么的暖和。
  傅奕忧心忡忡,
  “你先去忙吧,”他挥退奴婢,让仆人搬来书案,拿来笔墨,开始为老子注释。
  傅奕注释的老子,是古本。
  北齐后主高纬武平五年,彭城人打开项羽妾冢发现了一本《老子》,这版老子比当今通行的版本更古老。
  他这几年参考九家注本进行整理,校订为古本篇。
  他的这个古本老子注,保存了较多的古句、古语、古字。
  “阿郎,李司徒派家仆送帖来,邀阿郎去门下内省会见。”
  傅奕停笔,
  接过那道帖子,
  他长叹一声,“吾其死矣!”
  仆婢们茫然不解。
  他重新坐下,“我大概是要死了,拿酒来。”
  仆取来一葫芦酒,他打开,仰头便喝,一口气喝完,脸通红,半醉矣。
  一把将喝完的酒葫芦扔到一边,
  提笔蘸墨,在纸上落笔,
  “傅奕,青山白云人也,因酒醉死,呜呼哀哉!”
  仆婢们看着这一行字,越发茫然不解了。
  傅奕放下笔,指着那行字,“这便是我为自己做的墓志,待我死后,铭记于我墓碑上吧!”
  “阿郎,为何突然出此不吉之言!”
  仆从惊慌失色。
  他们不明白,为何自家主人接到了李司徒的请帖后,就说自己要死了,还给自己写下墓志。
  傅奕苦笑几声,
  招来婢女,“把发髻梳起,取官袍来更换!”
  仆人担心他喝醉了,他却道喝醉好,喝醉才好一吐为快。若我死了,就说因酒醉死!”
  傅奕出门,
  骑上青骡,哈哈大笑往宫城而去。
  太极宫,
  前朝门下内省政事堂,李逸在自己公房里正看着一本书。
  傅奕编写的《高识传》,此书十卷,总共有十来万字,这还是一份手抄书。
  最近李逸都在看这本书,
  这书有些意思,是傅奕把魏晋以来反佛人物言论整理起来,编成的一本书。
  看这书,就仿佛看到傅奕老头,充当道门旗手,为道家摇旗呐喊,向佛门发起冲锋的模样。
  这本书里,许多魏晋以来反佛者的言论,其实都很有道理的,指出了许多沙门的切实问题。
  就如傅奕在大唐建立后,向李渊、李世民两位天子,上的那些禁佛言论一样。
  傅奕不仅反佛,他其实于国家制度上也有不少有益建言。
  不愧是历经隋唐两朝四帝,在官场干了五十年。
  只可惜,
  傅奕有点老愤青的味道,
  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
  按理说五十年官场,也做到了太史令了,这好歹也是穿上了绯袍的从五品下职事官。
  难道不懂得做事,不能只直奔目的吗。
  就算有目的有方向,可有时也还得曲折,甚至有时可能还得后退,绕远呢。
  合上书,
  李逸觉得,傅奕就像他这本高识录里的这些人物一样,其实都算是有识之士。
  但有识之士,有时却未必能合时宜。
  “司徒,马中宪来了。”吏员通传。
  “请。”
  御史中丞马周笑着进来,还带了下午茶点心。
  “刚烤好的红薯,还有煮的嫩玉米。”
  “我出红薯和玉米,你出茶。”
  李逸看着那冒着热汽的烤红薯和煮玉米,笑着起身去取茶叶罐,“你这上门,提的礼物倒是别致,头一回遇到。”
  “我来你这可不敢带啥贵重点心,怕人说我送礼行贿。”
  李逸取出一罐武夷山岩茶,
  冬日里喝壶岩茶,最是暖心又暖胃。
  红泥小炭炉,
  烧着核桃炭,坐一把银壶。
  马周看着通红炭火,又看了眼一旁角落里的大炭炉子。
  “这都马上十一月了,既无风雨也无霜雪啊。”
  “嗯,看来太史局的那些人还真推测准了,一场灾难即将到来啊。”李逸也感叹着道。
  现在就不知道这场灾害会有多大。
  李逸选了一套河北邢窖产的白瓷盖碗,二两半水容量的小盖碗,最适合冲泡岩茶,泡这种茶就不适合用紫砂壶了。
  银壶里水沸腾,
  提壶用沸水烫热盖碗,然后往盖碗里投入约七八克干茶,接着便合盖注入沸水,合盖后很快沥干茶汤,
  揭盖闻香,分汤品饮。
  马周看着李逸这套行云流水般的动作,不由感叹,“整个长安城,饮茶最优雅有格调的就属司徒了。”
  他端起茶杯品尝,
  马周好酒,甚至有些嗜酒如命,对茶叶以前往不是很了解,但自入李逸幕府后,常接触茶,还接触了许多好茶,如今倒也是茶客。
  “这茶好,闻之香,饮之甘,新茶么?”
  “嗯,此茶名晚甘侯,产自武夷丹山碧水之乡,终年涧水长流,白云出没的好地方。每当春雷滚滚,雨润如酥之时,采摘制成。
  此茶蕴含天地之间的和气、正气,尊贵如王侯,回甘强烈。
  回头你拿一罐回去喝。”
  马周笑着道,“我拿两红薯两玉米,换这么好的茶叶,有些不好意思啊。”
  “一盒茶叶而已。”
  “可你这茶叶,只怕市场上有钱难买啊,一两黄金一两茶,都不止呢。”
  “自己喝,又不是倒卖!”李逸喜欢喝茶,也喜欢拿茶叶做礼物,事实上,李家这几年做茶叶生意,也是越做规模越大。
  不仅做高端散茶,其实茶饼茶砖也做。
  南方买茶山茶园,建茶坊茶厂,商队往来贩运,
  低档些的砖茶远销四边的蛮夷部落,高档茶叶进贡皇家和供给贵族们。
  小小的树叶子,却做成了极大的产业。
  利润还高。
  好些高档茶,都比等重的黄金还贵,一两好茶经过包装、营销,能卖上几两黄金。
  就说这款新品的晚甘侯茶,名字很好听,但也只不过是一款产自武夷山的岩茶,
  讲个好故事,李逸亲自为这款茶代言,再饥饿营销,
  上来就定位为高端好茶,一般人想喝都喝不到。
  不过在李逸这,其实茶就是茶,
  他喝着一两就值好几两黄金的茶,却是搭配着嫩玉米啃着,“现在这时候了,还有嫩玉米呢?”
  “有啊,收的晚的,本来往年现在天冷,是肯定没了。今天不是天暖和么,一些晚的也还没冻坏。”
  “让你帮忙调查的傅奕的事,查的如何?”
  马周吃完手中的红薯,拍了拍手,端起茶喝了一大口,“你给我的那封检举信,我按上面的调查了,
  傅奕年轻时出家为道人,后来道观年久失修倒塌,他便想要修葺,苦于观中无钱财,
  经人介绍倒到附近的佛寺借贷,
  但佛寺的利息极高,还要东扣西扣,实际到手的钱却没多少,傅奕对此不满,
  那寺庙僧人便干脆不借了,傅奕因此跟他们吵了一架。
  后来道观修不成,只能云游四方。
  后来就是开皇年间,被汉王杨谅幕名征辟了。”
  “那检举信上说傅奕霸占道人王岿妻子之事呢?”
  马周笑了几声,“傅奕今年六十九岁,武德元年他受太上皇征召来京,那是六年前,他多大年纪了?六十三岁!
  而他的友人王岿,是个年纪比他还大的道士,王岿的妻子那时也六十多岁了。
  试问司徒,
  六十三岁的傅奕,接到新朝天子征召,授予他六品太史丞之官,就算暂住友人之家,
  可怎么可能短短几天,傅奕就公然霸占王岿六十多岁的老妻,还不避人耳目?
  而且,
  王岿是个道士,就算是在家修行的,他的侄儿一个和尚,为何又会出入他家?”
  “所以事实呢?”李逸问。
  “事实就是完全捏造的,道人王岿确实是傅奕的友人,可王岿妻子在六年前,其实患病瘫痪在床榻,在傅奕从扶风回长安前,便病逝了。
  王岿也没有续弦,且并无妾侍。
  最重要的是,王岿并没有一个出家为僧的侄子。”
  “倒是检举书上说太史令瘐俭推荐傅奕代替他,傅奕迁太史令后却经常排毁瘐俭的事确实有,但也都因局内事务见解的不同纷争,
  而瘐俭也从没有怨恨过傅奕,反是多次公开说傅奕直率。”
  马周感叹道:“问询了不少傅奕以前和现在的同僚、部属,他们都认为傅奕虽然有些耿直,甚至直拗,但为人直率,坦荡正直。”
  这些不出李逸预料,他没感到丝毫意外。
  “既然是有人诬陷,那你们御史台,再把这诬陷者找出来。”
  马周点头接下这任务。
  “宾王啊,一会傅奕就会过来谈话,你有没有办法替我劝说一下这老头,让他暂时闭嘴,尤其是别再借着如今天象异常,来攻击释教,引起佛道之争了。
  现在不是争这些的时候,少带点节奏!”
  马周想了想,“听说傅奕除了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算数这些,还好酒。
  司徒可是有不少好藏酒,我跟司徒借两坛子好酒,跟他边喝边聊,或许能够劝动这老头。”
  “区区几坛酒,不成问题,我家酒窖的藏酒,你随便拿!”
  李逸希望马周能劝动傅奕,
  毕竟这老头都六十九岁了,人家说的也是金玉良言,只是有些不合时宜,不能因此就要给这老头降罪甚至是贬谪。
  只要傅奕能够配合,李逸保他仍能继续稳坐太史令之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