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百家爭鸣,灭二国扬天下(求月票)
  第240章 百家爭鸣,灭二国扬天下(求月票)
  这无疑是一次极具力量的回击。
  无论是赵匡胤在顾氏学院中的举动,还是顾氏子弟出巨鹿追寻赵匡胤而去,隨著这两件事逐渐传开,瞬间在整个九州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震动。
  ——思想,终將开结果。
  新时代的思想其实早已为天下人所知,只不过始终未能更进一步。
  乱世终究影响了许多事物,但也正是在这乱世之中,孕育著新时代的萌芽。
  正如昔年战国时代,终会有英豪出世,扫平乱局、一统天下。
  而如今,这个契机似乎已经到来。
  顾氏为何一直备受瞩目?
  並非是因为诸侯覬覦他们的人才,或是巨鹿的势力。
  在未扬名之前,纵使顾瑾等人確有才干,也不至於引起如此重视,巨鹿更不必多说。
  真正关键在於顾氏在许多时候,確实能够代表天下人心。
  当顾氏终於决定出山的消息传开,天下即將统一的传言愈发甚囂尘上,甚至连老一辈的儒生都开始宣称“赵宋已得天命”。
  哪怕就算宋君赵匡胤不认天命之说。
  这也挡不住他们的想法。
  这种人心所向的影响力,才是各路诸侯最渴望得到的东西。
  而这种影响力,也恰恰为新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爭之世正是如此。
  当大宋仅用一年时间就灭掉一国,又如同当年唐太宗请出顾氏一般,得到顾氏的支持,这就已然为整个天下的变革铺平了道路。
  列国之中,总有许多受新思想影响的学子,希望趁此东风崛起,在各国推动一场又一场的改革。
  仿佛就在这短短时间內,整个时代的气息彻底改变了。
  就连顾氏学院中,也有无数年轻学子纷纷奔赴列国,迎接这场前所未有的变局。
  一个顾易从未见过的时代终是到来了。
  像极了昔年的列国爭霸。
  但又与当初有著完全的不同。
  至於原因,同样也很简单。
  宣扬大一统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之下便已经起到了作用。
  所有的改革核心皆是以大一统为主。
  而就在这璀璨的大势之中,一个个不同的理念亦是再次出世,就亦如当初的那般,百家爭鸣。
  顾易一直都在冥冥之中注视著这一切,其实就连他也未曾想过此事竟然会带来如此之大的影响。
  当初成立顾氏学院之时。
  他確实是想过,通过顾氏学院来一点点的扭转天下人的思想,並搭建起科学的基础。
  这一点確实是成功了。
  但除此之外——又发生了许多顾易从未想像到的东西。
  不过顾易对此倒是並未有什么害怕的。
  九州不同了。
  此次顾氏所做的一切若是当真传到了后世,其影响与功绩绝对要远远超过以往所做的一切。
  百家齐放並不可怕。
  思想上的碰撞才能產生出最符合当前时代的全新思想。
  他真正有些担忧的也只是顾氏所需要面对的修正罢了。
  別忘了,顾氏已经许久未曾出过顾康顾熙那般堪称为当世之最的人才了。
  这或许就是因为此事的影响。
  但顾易对此倒是並没有太过於慌张。
  顾氏是必须要做事的。
  若是碌碌无为任由歷史沿著原有的脉络前行,他又何必再进入这个游戏?
  这便是这条路的代价。
  还是那句话,顾氏眾將持续向前。
  纵使这条道路有著万般的艰险,顾氏亦没有半分的退路。
  时间匆匆而逝。
  开封。
  赵匡胤並没有违背自己的承诺,自返回开封的第一件事,他便直接將顾瑾提拔为了太傅。
  群臣对此自是毫无意见。
  截至今日,太傅这个位置仿佛已经成为了顾氏的专属。
  就算有旁人获其名。
  亦是追封。
  来表彰其不朽的功勋,但朝堂之上也唯有顾氏才担得起这太傅之名。
  而隨后,赵匡胤便履行了自己的承诺。
  他重新划分了整个大宋的权力。
  將整个大宋的军队指挥权全都调任给了太傅之职,让太傅成为了最高的指挥统帅,並明令下旨顾氏將世袭罔替太尉之职。
  这就与之前完全不同了。
  虽然对於大宋的群臣而言,顾氏踏入朝堂,定然会成为朝堂之首。
  他们也能接受。
  但这种世袭罔替的武宗魁首那便不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了。
  甭说是那些文臣,甚至就连不少武將都不答应。
  包括赵光义等宗室!
  但,他们终究是拦不住赵匡胤。
  顾瑾其实对此倒是並不怎么在乎,顾氏这些年来纵使持续辉煌也未曾代代都担任太傅之职,但赵匡胤的態度却十分的坚决。
  他先是与群臣讲道理。
  直至发现道理讲不通了之后,他便直接挥下了自己的屠刀。
  他,从不是心慈手软之人。
  这就是大爭之世的开国之君,没有任何人能够挡住他的道路,拦下他已经確定了的想法。
  重用顾氏,是赵匡胤丝毫都不隱藏的想法。
  他也不在乎什么后世之名。
  同样的,他也不怕无官员可用,顾氏学院之中有无数的学子愿意跟隨顾氏子而来。
  这给了他十足的底气。
  至於武將方面,赵匡胤本来还想著和他们讲讲道理。
  但顾瑾这一次却拦住了他。
  与文臣不同。
  武將这方面,只需要一场大胜便足以让对方心悦诚服。
  而这,也恰恰就是顾瑾最为擅长的方面。
  他的武力与统帅值,在经过“洛书协律器”的加持之下,可是有著足足80、81点。
  这已然可称之为当世最为顶尖的一批统帅了。
  纵观整个青史。
  能够达到顾琛那种满数值的人实在是太少太少了,超过九十之人都是罕见。
  他必须要亲自折服这些人,才能真正的坐好武宗之首的位置。
  而且对於顾瑾而言。
  他一直都记著一句话。
  顾氏走到今日,並不需要任何人的搀扶!
  而他的第一个目標,便是南唐,与南汉等国!
  这与赵匡胤的想法不谋而合。
  而顾瑾与他两个更不是会犹豫的人,就在確定了目標之后,顾瑾亲自率领大军直奔南方而去!
  乾德四年,十一月。
  大战,骤然而起。
  天下人的目光,纷纷聚焦於此。
  各国不仅想藉此窥探大宋的真正实力,也同样想看清顾氏子弟的才略。
  这可是顾氏多年隱退之下,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出手。
  又怎么可能不被天下人所瞩目?
  顾瑾对此心知肚明。
  这一战,他毫无保留,將顾氏累积的声望与谋略运用到了极致,意图以最快速度连下二国,彻底重振家门威名。
  这並非出於顾瑾的一己之私。
  顾氏既已与赵宋联手,本就震动列国。
  顾氏扬名,便是赵宋扬名。
  他不愿、也不能浪费时间。
  如今,列国纷纷推行改革,就连契丹也改国號为“辽”,意图顺应九州大势、焕然一新。
  这一切,皆是大一统路上的变数。
  顾瑾决不允许此次统一出现任何意外。
  在这一背景下,这一战的结果,几乎毫无悬念。
  南汉君主刘鋹,闻听顾瑾率宋军前来,未战先怯。
  他本就民心尽失,大敌当前,更毫无亲自率军、振奋士气的胆识,反而採取了一个极其愚蠢的策略:
  他竟修书送至顾瑾手中,自詡“汉室子孙”,恳请顾氏与刘氏再度联手,光復大汉江山。
  这是身边宦官为他献的计。
  刘鋹深以为然,在他眼中,顾氏与刘氏的歷史渊源,无论如何都该远胜於新兴的赵宋。
  他不仅许下与赵匡胤相似的承诺,更提出要封顾氏为王。
  此举看似精明,然而当顾瑾將书信公之於眾,南汉最后一点军心,也隨之彻底瓦解。
  甚至未等宋军兵临城下,南汉朝廷內部已生变乱。
  刘鋹被自己的臣子捆绑出城,献降於大宋。
  不足三月,南汉便亡於大宋兵威之下。
  当然——
  虽是如此,但南汉国內仍是有著一些忠心於皇室之人。
  虽是礼崩乐坏。
  但在九州之內,从不缺少这般的豪杰。
  对这些人,顾瑾起初並未一味强压,而是派人多方劝降。
  直至眼见劝说收效甚微,他才亲率大军出击,將一切潜在的抵抗,彻底踏平。
  消息传开,天下震动!
  纵使南汉实力本就不算强盛,君主刘鋹又昏庸无能,可这毕竟是一国之地。未等大军兵临城下,便已引发內乱、君主被缚献降——如此威势,足以令列国为之屏息!
  南唐君主李煜几乎第一时间遣使送来国书。
  与刘鋹不同,李煜虽非明君,却以诗才名扬天下,也並非暴虐之主,终究做不出刘鋹那般的愚行。
  他愿自废帝號,降称“江南国主”,甚至主动提出將弟弟与儿子送往开封为质。
  若在战国时代,这已是极大的让步。
  然而当今天下,早已不是当年。
  大一统才是关键!
  九州,不能出现第二个帝王!
  乾德五年,六月。
  顾瑾正式开启了平南唐之战。
  其实此番灭南唐真正的关键便是在於长江天堑,这同样也是在原史之中困住宋军的难题之一。
  但如今则完全不同。
  ——江南之地的发展实在是超出了原史太多太多。
  贸易这种东西就是如此。
  纵使乱世依旧,但它也不曾被完全的影响到。
  虽然不及盛唐。
  但也远非是原本歷史可以比肩的。
  列国皆需倚仗贸易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这在根本上保障了其持续繁荣。
  而这些贸易所依赖的商船,如今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九州的造船业一直在稳步发展。
  儘管顾易未曾直接推动,其进步速度未至跨越时代,却也在不断趋於完善。
  別忘了,货船生来便是为了载货。
  即便不如能航海的战船,其运载能力也绝非寻常。
  並且顾瑾也丝毫没有忘记顾氏子弟天然的优势。
  就是这滚滚大势!
  他不断地用各种手段来推动南唐境內的人心浮动,以推动其国內的乱事。
  没有人不怕死!
  更別说百姓天生便会对顾氏有著一份好感。
  就在这种情况之下,顾瑾亲率大军渡江,纵使南唐早有防范。
  但在当前的局势之下,终是不足以来扭转大局。
  甚至都无需去管他处。
  顾瑾的唯一的目標便是金陵!
  无论是为了將这一份战果扩大也好,亦或是围点打援也罢。
  这都是当前最好的战术!
  大军齐至,金陵被围。
  终是与刘鋹所面临的处境不同,虽然李煜所提拔的都是一些没有什么能力的臣子,但这些人对其的忠心確实毋庸置疑。
  他们愿意为了南唐而赴死。
  在原史之中同样也是如此,李煜也是在最后才投降了赵匡胤。
  但这一次终是不同。
  或许是因为这些年来顾氏所引起的思想转变,又或是因为意识到了自己终是难以成为那一统天下的明君。
  李煜只坚持了三天,便选择了率领一眾大臣投降。
  甚至还给各地想要来救驾的人马送去了书信。
  而他只跟顾瑾提出了一个要求。
  若是可以活命,他希望能够前往巨鹿,居住在云韶阁之中。
  於李煜而言。
  適合他的道路乃是文圣之路,而非帝王之路。
  而对此,顾瑾自是答应了下来。
  李煜此番举动確实出乎他的意料。儘管早知李煜非治国之材,但无论从何种角度看,他都称得上是一位君子。
  乾德五年,十一月。
  南唐正式併入大宋版图。
  短短一年之內,连灭两国。
  消息传开,九州惊震!
  ——————
  顾瑾,字怀瑜,顾氏二十五代子也。
  少通经史,尤善兵策,顾氏学院出,乾德四年,隨太祖而出。
  拜太傅,领天下兵马都总管。
  太祖赐丹书铁券,詔曰:“顾氏世袭太傅,典禁军,永为天下武宗之魁首。”
  群臣譁然,或諫曰:“权柄过重,非国家福。”
  太祖按剑叱曰:“朕得顾氏,如鱼得水,岂容妄议!”
  瑾亦慨然曰:“臣当以三尺剑酬知遇,何须世禄为?”
  十一月,受命南征。
  时南汉主刘鋹昏聵,闻瑾至,遣使齎书,欲以“復汉室”说之。
  瑾当眾焚书,扬声曰:“顾氏佐命新朝,岂从僭偽?”
  汉军闻之土崩。
  未及接战,鋹为臣下所缚,舆櫬出降。
  瑾整军入城,秋毫无犯,唯诛宦竖三十余人,岭南遂定。
  转伐南唐,后主李煜惧,去帝號,称江南国主,请纳质子。
  瑾奏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愿陛下混一四海。”
  太祖许之。
  瑾乃陈兵采石磯,夜渡长江,火焚楼船数百。
  金陵围城三日,煜素服出降,持玉璽献於军门,两役毕,得州四十,户百万。”
  ——《宋史.顾瑾列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