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梦舟飞船进入月球轨道,电影《独行
  第525章 梦舟飞船进入月球轨道,电影《独行月球》上映
  现在老美在重返月球项目上確实已经被套牢了,不掏钱也得掏钱。
  路云是没有在nasa安插眼线,但他也知道现在的对方是什么情况。
  上一世的时候没有老中给的航天压力,nasa內部那叫一个乱,重返月球项目能拖延就拖延,能要钱就要钱,搞得金毛重新上线之后联合老马要把sls火箭废掉,直接换成老马的9米直径大火箭。
  当然,最后在各方面牵扯下也没废掉,依旧要按照旧计划走。
  老美內部的航天复合体可一点也不比军工复合体和医疗复合体差,他们的影响力相当大。
  而这一世因为路云的参与,老美的重返月球计划有了老中载人登月计划这个超强的外部压力,就不可能节外生枝了,只能按照之前的阿尔忒弥斯计划一条路走到黑。
  毕竟跟已经比较成熟的sls火箭和猎户座飞船相比,老马的9米直径“超级猎鹰”火箭更不靠谱。
  现在还在原型机炸炸炸的阶段呢。
  起码sls火箭已经成功首飞,虽然有点小问题,但是完成了基本任务,没有爆炸。
  而猎户座飞船也完成了无人绕月任务。
  虽然也是问题一大堆,但也没爆炸,算是平安地降落了。
  並且nasa这次充分吸取了教训,对猎户座飞船的问题严格保密,绝对不会泄露半点。
  当然,之前已经泄露的情况就算了。
  不过要是外界只知道之前泄露的那点问题,只要返回之后的问题不泄露,那对於一般人的认知来说就是“猎户座飞船只有一点小问题”。
  那点小问题隨便一修就好了,很快就可以执行阿尔忒弥斯二號的载人绕月任务。
  也就猎户座飞船项目组的人知道它的进度是跟拨款数量成正比的。
  拨款越多,速度越快。
  不过具体拨款多少,那他们还有得扯皮。
  因为联邦也没有余粮啊!
  之所以联邦的情况越来越差,还不是没钱闹的!
  有钱至於会闹成这样吗?
  而就在老美为钱烦恼的时候,老中的梦舟飞船也进入了月球轨道,並且发回了更加清晰的照片。
  毕竟猎户座飞船从十几年前就开始设计製造了,它上边的系统都非常“老旧”,一旦设计成型基本就无法改变了。
  就像老中的“神舟”载人飞船一样,人们吐槽它的摄像头是“门锁画质”和“祖传画质”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就是不能更换。
  载人飞船要求的安全性非常高,一旦设计成功並通过载人认证之后技术方案会全部冻结,没有重大问题不会轻易更改的。
  所以最初设计的舱內摄像头像素与传输速率都是固化下来的。
  即便你看著祖传画质不舒服,对不起,也不能更改。
  因为这么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保障其它关键数据有足够的带宽进行天地通讯使用。
  而舱內画质,你就凑合著看吧,反正对於地面监控人员来说这个画质並不是最重要的,通过传感器获得的各种数据才是最准確的。
  十几年前定型的猎户座飞船当然用的是十几年前的技术,梦舟飞船的论证虽然也很早,但它的正式设计是近几年才开始的。
  只是因为路云对国內航天科技的影响,所以梦舟飞船的研发非常快而已。
  这几年前的摄像头技术对比十几年前的摄像头技术,哪个先进就不用说了。
  更別说摄像头只是拍摄,怎么把照片和视频传回来就是天线宽带的事了。
  现在要说起地月之间的信息传输,那就没有其他国家比老中牛批了。
  猎户座飞船在月球轨道还失联呢,梦舟飞船就完全不会。
  並且可以实时提供超清视频!
  也因为这个,所以梦舟飞船进入月球轨道之后就开启了超清直播,让感兴趣的人看了个爽。
  同时这还是为真正载人登月那一天的直播进行的前期测试。
  【这太清楚了,兄弟们,就像我在飞船里亲自通过舷窗观看月球一样。】
  【是啊,简直就是身临其境!】
  【很好,今晚的做梦素材有了。】
  【不是哥们,你拿这个当做梦素材?】
  【当然,我可是一个非常坚定的航天爱好者!】
  【真不容易啊,没想到我们的载人飞船也能飞到月球轨道了。】
  【是啊,这一点我们等的太久了。】
  【谁说不是呢,遥想几十年前,老美载人登月的第二年我们才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没想到几十年的时间我们就赶上来了。】
  【其实不是几十年,而是几千年,我们想登月想了几千年了。】
  【確实,自古以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这句古诗出自李白的《古朗月行》,距离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仰望夜空,皎洁的明月是地球唯一一颗天然卫星,两者的平均距离大约为38万公里。
  月球的独特性在於与地球关係密切,揭示月球奥秘对研究地球自身和宇宙起源有极大帮助。
  月球上没有大气层、磁场微弱、没有光污染,也是进行外太空科学观测的天然“实验室”,更是探索火星等更远星球的最佳中转站。
  重大航天工程能够充分激发科学创新,有效牵引技术进步,造福国计民生。
  有人测算过,航天工程投入產出比是1∶15,也就是投入1元能產出15元的效益。
  不论是天宫空间站建设还是探月工程、北斗工程等,都带动了大量尖端工艺、先进材料、智能製造等產业崛起,成果广泛应用於各行各业。
  人类飞出地球、奔赴月球,“远”是首要挑战。
  选择什么路线飞、分哪几个阶段飞,考验著勇气、智慧和技术。
  老中的载人登月计划是採用两枚重型长征十號运载火箭分別將月面著陆器和载人飞船送至地月转移轨道。
  然后以嫦娥五號和六號的无人採样返回技术磨练出来的月球轨道对接技术,让载人飞船和月面著陆器在环月轨道交会对接,航天员从飞船进入月面著陆器。
  隨后月面著陆器制动下降並著陆於月面预定区域,航天员登陆月球开展科学考察与样品採集。
  完成既定任务后,航天员將乘坐著陆器上升至环月轨道与飞船交会对接,並携带样品乘坐飞船返回地球。
  这个一系列流程目標明確,路线清晰,充满挑战。
  首先就是运载能力得强,火箭得大。
  就像驾驶汽车行驶到不同地点,因为距离不同,消耗的燃料不同。
  飞到400公里的近地轨道和飞到38万公里的月球相比,火箭的动力系统截然不同。
  经科学论证,瞄准地月转移轨道,火箭发射载荷的能力应不小於27吨。
  之前的时候盘点老中现役主力火箭家族,虽功勋卓著,却难以担此重任。
  即便是现役最大推力火箭,长征五號的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约8吨,距离载人登月所需的27吨级能力仍存在差距。
  研製具备大质量深空轨道投送能力的全新火箭平台成为必然选择。
  长征十號系列运载火箭应运而生。
  载人登月任务周期长、环境极端、不可逆环节多。
  確保登月航天员生命安全和任务成功,要求火箭具备远高於一般火箭的可靠性与故障应对能力。
  同时,两枚重型长征十號运载火箭需按设计时序先后发射,將各自载荷精准送入预定的地月转移轨道,確保后续环月交会对接的可行性与效率,这就要求火箭具备极高的入轨精度和发射窗口灵活性。
  此外,还要兼顾多任务构型適应性。
  火箭研製不易,为实现“一型多用”,长征十號运载火箭实行两种构型设计,既有重型登月火箭,也有光杆近地型。
  也就是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就从长征五號火箭的基础上研发了长征十號火箭。
  要不然研发老中之前计划的长征九號火箭,或者是路云计划的10.6米直径超级火箭,只需要一发火箭就可以把载人飞船和登月舱一块送上去。
  而载人登月计划有了新火箭,飞船也得新。
  既要承受住新一代火箭的巨大推力、拥有更强的轨道机动能力,又要提供更大更舒適的舱內环境、更全面的生命保障能力,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被寄予厚望。
  它更大更强,从神舟飞船的三舱结构变成两舱结构,更紧凑。
  与神舟飞船发射中“火箭负责逃逸、飞船负责救生”的模式不同,梦舟飞船接到火箭逃逸指令后自己负责逃逸和救生,承担逃逸系统抓总职能。
  一旦发生紧急故障,梦舟飞船能將载有航天员的飞船返回舱及时带离危险区域,並確保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
  而通过这次的无人绕月试飞,梦舟飞船完成得非常好,只要能安全地返回地球,那它就具备了载人绕月的资格。
  等之后到了月球,面对月球极端高低温、高真空和复杂地形环境,航天员面临许多未知的挑战
  新一代载人飞船命名为“梦舟”,月面著陆器命名为“揽月”,登月服取名为“望宇”,载人月球车被称作“求索”,老中的载人登月任务命名体现了传统文化与航天精神的融合。
  按计划,当“梦舟”载人飞船和揽月月面著陆器交会对接后,两名航天员进入“揽月”,准备登月著陆。
  另外一名航天员则留守“梦舟”,沿环月轨道飞行,以备接应。
  揽月登月舱携带探索月球车和科学载荷,是航天员登陆月球后的月面生活中心、能源中心及数据中心,能支持开展月面驻留和月面活动。
  它的月面下降著陆过程,以及月面任务完成从月面起飞回到环月轨道的过程,可以说是登月最关键的环节。
  目前揽月登月舱正在试验中,它需要模擬著陆过程,利用先进的设备,凭藉自主避障算法实时感知月面陨石和月坑,灵活调整下降轨跡,確保安全著陆。
  试验场的塔架和隨动圆盘以及多根钢缆通过相互配合,可以模擬月球的低重力环境,並能精確跟踪著陆器的飞行轨跡。
  地面还铺设了特殊材料,形成坑或坡的形状,用於模擬月表环境。”
  当“揽月”稳稳著陆,一切准备就绪,身著“望宇”登月服的航天员,將从“揽月”下来,迈出登陆月球的第一步。
  通常航天员在月球上有两种移动方式,步行或者乘坐载人月球车,在到达预定的作业点后,停留、採样、放置探测仪器等。
  儘管会在地面模擬的月球环境开展大量试验,验证“月球漫步”的安全,但面对月球极端高低温、高真空和复杂地形环境,航天员面临许多未知的挑战。
  比如月表月壤实际厚度不均,可能藏有绊倒人的暗坑,月尘扬起,可能阻碍前行视线,月球缺乏大气保护层,隨时可能面临微流星的袭击。
  目前试验组正在穷尽一切技术手段,提前做好应急预案,保护航天员的安全。
  安全登月,更要安全返回地球。
  按照设计方案,当完成登月任务,两名航天员返回“揽月”,从月面上升至环月轨道,与搭载另外一名航天员飞行等待的“梦舟”实现第二次交会对接。
  “揽月”里的两名航天员进入“梦舟”,三名航天员搭载“梦舟”与“揽月”分离后,返回地球。
  月球轨道分离技术已经经过嫦娥五號和六號任务的充分验证,相当成熟。
  接下来,就是充满挑战的回家路。
  航天员携带月球样品、乘坐“梦舟”实现月球加速,脱离环月轨道,进入月地转移轨道,瞄准飞入地球的最佳时机。
  高速再入中的热防护是一重考验。
  当返回舱穿越地球大气层时,因高速飞行会和大气產生剧烈摩擦,从而產生大量的热。
  从月球返回地球,由於初始再入速度更快,將会產生更加剧烈的高温。
  精准飞行,是更严峻的考验。
  载人登月任务中,从月球返回、高速飞行的“梦舟”精准降落地球,也要经歷像嫦娥六號返回地球经歷的“打水漂”过程。
  这主要是“梦舟”从月球飞向地球速度非常快,返回过程必须减速。
  这样设计,目的是充分利用长达数千公里航程中的大气层阻力逐步消耗“梦舟”的初始能量,使其再次穿出大气层时速度显著下降,不再具备环绕地球飞行的条件,从而第二次进入大气层。
  老美的猎户座飞船返回时遇到了那些问题就是在这个阶段。
  它几十年前的飞船根本不考虑復用,而现在要考虑復用,所以问题就出现了。
  老中则是一开始就有这样的准备,嫦娥五號和六號任务更是对这些进行全套模擬。
  虽然它们的返回舱不需要復用,但老中设计的时候就是按照復用规格去设计的。
  现在它们已经圆满完成了任务,剩下的就看“揽月”载人飞船能不能顺利地返回地球了。
  当然,现在返回还早,它还要在月球轨道上转上几天,要充分的验证一下它的各种设备和安全措施。
  等到月底它返回启程返回地球的时候,老中的影视行业正好有一部新电影上映,叫做《独行月球》。
  它讲的是小行星把人类的月球基地给炸了,顺便地球也遭到了陨石雨的袭击,差点把人类灭绝了。
  最后月球上只留下了一个维修工……
  这个时候上映,就挺……吉利的。
  毕竟路云在里边客串角色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