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陛下当真心狠
第299章 陛下当真心狠
刘宏执政末期,尚能以五銖钱卖官鬻爵,一官百万千万,丰年时期的米价,一石不过二三十钱。
自董卓违反经济规律,大铸小钱劣幣以来,五銖钱信用走向崩坏。
加上三十余年战乱,五銖钱为主导的货幣经济几近崩塌,百万钱尚不能买一石米。
而这种情况,尤其在战乱连年的北方最为严重,货物交易退回到以物易物的原始状態。
布帛、丝绸、粮食,这些本身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便充当了一般等价物的职能,百姓交易,或以粟米换盐铁,或以布匹换陶器。
这种以物易物的形式弊端极大。
其一便是实物笨重,储运不便。
欲购一牛,或需驱车数乘,载粮数十石,光是运输成本便何其之巨?
如此一来,远距离的商品贸易囿於成本问题,几乎废止。
其中最大的受害者,自然便是最贫苦的底层百姓。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百姓能產出什么?
无非粮、布二物。
但他们需要铁,需要盐,需要向朝廷上交算赋口赋,也即人头税,还需向地主上交田租。
实物难以分割,百姓间的需求难以重合。
一个农夫想用自己织的一匹布,换一把新的铁锄,在健康的货幣经济下,可以把布卖掉换成钱,再用钱去买锄头。
但在以物易物的大环境下,他必须找到一个恰好需要布、同时又有多余铁锄的工匠,而这种需求的重合极难实现。
於是,他便只能將自己的布匹卖给本地的豪强商贾,定价权完全把控在豪强商贾手中。
一石粟米,一匹绢布,豪强收购的定价就是粗盐三升,劣锄一把,两者间的价值完全不对等,你或许能不用铁锄,你还能不吃盐吗?
没有钱幣流通,远距离的市场贸易几乎停止的情况下,普通百姓只能与本地特定的豪强劣绅进行交换,便只能任人宰割。
百姓生產劳作的成果,无法换来同等价值的回报,便会直接打击百姓农业、手工业生產的积极性,所谓穀贱伤农便是如此。
这严重阻碍了民生的恢復,百姓麻木,只求养活自己便罢,不会再去想更远的规划。
如是,一旦遇到荒年,家无余米余帛,便开始卖儿鬻女,进一步加快平民百姓的破產,使得世家豪强的土地、人口兼併更加明目张胆,到了完全不可遏制的地步。
所以说,恢復货幣与市场贸易看似是经济问题,实则关乎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
曹丕在受禪称帝后,虽不知道什么王朝周期律,但也能观察到世家豪强在更快地兼併土地与人口,於是试图恢復五銖钱制度。
但新钱甫一上市,便因战乱频仍与民间长期依赖谷帛交易,对新钱信用存疑等原因未能流通。
不到一年,便草草收场。
曹丕復又下令百姓用谷帛交易。
由於钱幣废弃已三十载,穀物布帛被用作货幣进行交换时日已久,民间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风气,早已渐渐盛行。
百姓爭相用水浸泡穀物以增加重量进行牟利,又织造极其稀疏的薄绢当作货幣使用,即使魏廷设下酷刑约束,也不能禁止。
一直到曹叡继位,三国战事已渐平息,局势稍稳,商业略有復甦,曹叡再次尝试恢復五銖钱,一开始確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曹魏虽然铸钱,铜料来源却极其有限,铸幣规模远远跟不上市场贸易需求,市场钱荒严重。
钱荒严重,官铸钱数量不足,则民间盗铸、私铸必然蜂起,这些私钱质量低劣,掺假严重,扰乱市场,再度损害了五銖钱的整体信誉。
很快,曹魏又退回到以物易物的状態,幣改相当於白改。
而大汉这边,五銖钱在蜀中一直未曾断绝流通不说,三国时代第一经济学家刘巴,还发明了直百钱这种虚值大钱。
这种虚值大钱,为彼时刚入主川蜀的季汉政权,解决了军费不足的燃眉之急。
虽说这种直百钱是恶幣,但须知晓,在发明这种虚值大幣前,围攻成都的三军文武將吏皆议,欲以成都城內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將作为赏赐。
昭烈不愿沮將士之气,又不愿行暴而失蜀中民心,便打了个哈哈,与士眾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
及拔成都,士眾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之后又提起,准备打土豪分田地,昭烈於是与赵云君臣二人唱了个双簧。
赵云进諫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
『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
『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安居復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
昭烈即从之,置酒大饗三军,取成都城內金银財宝分赐將士,还蜀中豪强以谷帛。
由於没有直接暴力掠夺城中百姓的谷帛、田宅,导致军队资粮严重不足,刘巴於是发明了直百钱。
但这种直百钱,一开始並不在民间流通,只在军队內部消化。
刘巴这位三国时期的桑弘羊令吏为官巿,平抑官市物价。
军队內的將士,先用金银財宝换取蜀直百,朝廷又用回收的金银去与蜀中豪强换粮食布帛。
最后,將士再用蜀直百从朝廷手中换取粮食、蜀锦等必须物。
一开始,必然有將士犹疑,不愿拿金银財宝换直百这种虚值大幣,但只要有人带头,真换来了必须物,真能在成都进行娱乐消费,那么这蜀直百便可以流通了。
同时,在刘巴的主持下,蜀锦、巴盐收归官营,官方平抑蜀锦、巴盐价格。
蜀锦与直百钱掛鉤,不论是谁想买蜀锦,都必须带著物资,跟官府换取直百钱,再用换来的直百钱到锦官换取蜀锦。
非只如此,巴盐的大宗交易,同样也只能用蜀直百进行。
蜀中世家豪强想通过购买巴盐,进行二次贩卖从中取利,同样要用物资换取直百。
於是直百大幣得以在民间流通,且其价值得到普遍承认。
之后不到半年,府库充实。
非只如此,拥有蜀直百的豪强大家,可以用直百钱缴纳赋税。
光是这一点,便赋予了直百钱不同於孙权大泉当千、大泉五千这种虚值大幣的信用基础。
吕蒙白衣渡江袭夺荆州后,孙权便大方地赐钱一亿,也不知吕蒙收到这一亿钱该怎么。
后世所谓『石油-美元』体系,早在一千八百年前,不已经被刘巴这个大才玩过了,並且跟鹰国印纸收割全世界一般,真从魏吴两个敌国那里收割了不少財富。
而回到眼下,不论蜀直百这种虚值大幣如何保值,如何能当信用货幣来使用,它掠夺世家豪强財富的本质是不变的。
虽然因为世豪对蜀锦、巴盐的强烈需求得以流通,但世豪们確实因此对朝廷颇有怨言。
此外,由於直百钱一般只在世家豪强间流通,普通百姓並没有享受到公允贸易的便利。
民间不少地方,或是仍处於以物易物的状態,或是私钱劣幣泛滥,总而言之,因民间缺乏良幣,豪强鱼肉百姓,兼併土地人口之事,仍然大行其道,甚於从前。
丞相与刘巴共事许久,对经济如何影响国家运转再了解不过,自然知道蜀直百非长久之计。
更是明白,只有朝廷大规模印铸真正的良幣,才能让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回復正轨,才能激发百姓耕织渔牧的积极性。
但没办法。
国家无铜。
市场又处於钱荒状態。
只能继续扩大直百钱的规模,增加这种由国家管控的货幣在市场的流通量,刺激市场贸易的活力。
眼下不同了。
只要朱提铜矿在手,大汉便可革除旧弊,著手铸造含铜量足、做工上佳的新钱。
这並非只为解决眼前三军將士赏赐、抚恤之困,也並非只为可能会在成都、长安发行的国债兜底,更重要的作用在於重塑天下钱法,奠定大汉三兴之基。
有了统一、可靠、充足的货幣,蜀中、汉中、关中、荆州诸地,商业將会更加繁荣,从而反过来刺激工农各业的发展。
再过几年,十几年,民生恢復,市场贸易恢復正常,朝廷税收、官吏俸禄,將士赏抚,同样可以更多採用货幣,减少实物依赖。
就算刘禪突然暴毙,就算大汉北伐东征失败,三国再次僵持,大汉也已不再是从前的大汉了。
李恢已奉刘禪之命,徵募人手,在矿山建立军寨维持秩序,先行小规模开採,兼规划从矿山通往瀘江(金沙江)的道路。
明清时期,朱提铜从金沙江入长江,一直到镇江入京杭大运河,最后运至燕京,万里之遥。
仅此一矿出產,便抵得上南方数省所有铜產之和,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矿。
刘禪丝毫不怀疑李恢所言『千年未必能尽』有何夸张之处。
星夜。
董允、费禕两名侍中联袂离开官寺,又一起登上一辆简陋鹿车,回到了董允的住处。
二人一番洗漱过后,却是如少时那般同榻而睡,抵足而眠。
费禕以手抚胸,首先开口,道:
“先帝、丞相,你我都曾关切南中铜矿之事,未有所获。
“不意陛下亲征以后,北伐东进接连大胜,竟又发现如此巨矿,我大汉之天命,国运,便在此了,天不亡我大汉啊。”
许久后,就在费禕即將入梦时,董允才终於嗯了一声作为回应。
费禕半晌才反应过来董允回的是什么,又思索了半晌,道:
“只是,如今我大汉形势大好,不过是一点钱帛问题,陛下又已知朱提铜矿之事確切属实,本可將赏赐之事拖一拖等一等,竟仍如此心狠,著实教人既敬且畏。”
董允自然知道费禕说的是天子举债之事,虽然躺著,却仍微微摇头:
“哪是心狠?陛下自北伐以来,便一心扑在匡扶汉室大业上,再也不顾所谓天家体面了。”
二人在榻上沉默片刻,董允想到了什么,忽然道:“
“今日伯达(张表)问陛下,是否要先清算一番蜀中那些与孙权私下交通,存有异心的豪强大家?文伟以为如何?”
费禕闻言,问:“此议…值此时节,是否有些酷烈?恐伤陛下仁德之名。”
费禕明白董允的意思。
这些豪强大家抄他个十家八家,几十万石粮必然有了。
而他们与孙吴交通,心怀异志,阴谋作乱在先,证据已在朝廷之手,此刻又值大胜,將他们抄家,蜀中乱不起来,还能藉此震慑一番其他暗有异志之人。
董允並未立刻回答,只静静躺著,过了好一会儿才缓缓开口:
“去岁日食地动,宗庙震毁,蜀中沸沸扬扬,各地劣豪恶富与孙吴阴谋作乱者不少,诛其首恶,既杀鸡儆猴,又解燃眉之忧。
“这些主动与孙权眉来眼去,阴谋作乱之人,畏威而不怀德,此时不作处置,又当何时?
“再则,这些人难道不知自己处境堪忧?
“倘若大汉果真发行国债,他们会不会想著求购几份以表自己忠君爱国之心?倘若连国债如此机会都不能抓住,便只能將他们打掉了。”
费禕闻此恍然,字斟句酌:
“確该如此。
“只是不论如何,须存分寸。
“待国债发行已毕,这些事情,便交予各郡太守、都尉来做吧。
“务必教天下人心服口服,不当波及无辜。”
董允頷首:“这些日子於巫、秭二县,搜得不少人与孙吴交通,阴谋作乱的罪证。”
…
接下来的几日,夷陵城內依旧忙碌,汉军休整、训练、布防,一切井然有序。
而在官寺之內,费禕、董允等大臣则昼夜不停地推敲著大汉国债的每一个细节,以至废寢忘食。
刘禪也时常参与討论,將自己记忆中关於债券、信用、金融的零星知识全都一股脑搬了出来。
最终確定,首批国债,称为『大汉炎武元年东征专项国债』,以示其用途明確。
债券面额,暂定为千石、五千石两种,分別適配大豪强与小门户,让他们按能力购买。
每户限购两份,让大汉与更多的家族利益绑定在一起,也分散家族的风险,让他们可以不用顾忌朝廷藉此发现他们家里有巨额財產。
期限定为一年,年息暂定为“什一”,即百分之十。
这个利率高於寻常存储,低於时下至少三成利的高利贷。
在有朝廷公信力为保障的情况下具有不错的吸引力。
由相府协同大司农下属新设『国债曹』负责绘製、登记、发放与后续管理。
国债凭证採用特製桑皮纸,上书暗纹,特定编码,並有刘禪亲笔书写的『朕准此』三字,並於其上加盖天子玉璽,仿造輒死。
发售仅在成都、长安两座大汉牢牢掌控京都进行,防止地方债混乱不堪,尾大不掉,由两都官府组织,公开售卖,登记造册。
方案初步擬定,刘禪仔细审阅后用了印,特意让费禕抄录两份,一份加急送往成都,交由长史蒋琬,命其於成都筹备。
另外一份,则由费禕亲自送往长安,与丞相再行磋商。
(本章完)
刘宏执政末期,尚能以五銖钱卖官鬻爵,一官百万千万,丰年时期的米价,一石不过二三十钱。
自董卓违反经济规律,大铸小钱劣幣以来,五銖钱信用走向崩坏。
加上三十余年战乱,五銖钱为主导的货幣经济几近崩塌,百万钱尚不能买一石米。
而这种情况,尤其在战乱连年的北方最为严重,货物交易退回到以物易物的原始状態。
布帛、丝绸、粮食,这些本身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便充当了一般等价物的职能,百姓交易,或以粟米换盐铁,或以布匹换陶器。
这种以物易物的形式弊端极大。
其一便是实物笨重,储运不便。
欲购一牛,或需驱车数乘,载粮数十石,光是运输成本便何其之巨?
如此一来,远距离的商品贸易囿於成本问题,几乎废止。
其中最大的受害者,自然便是最贫苦的底层百姓。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百姓能產出什么?
无非粮、布二物。
但他们需要铁,需要盐,需要向朝廷上交算赋口赋,也即人头税,还需向地主上交田租。
实物难以分割,百姓间的需求难以重合。
一个农夫想用自己织的一匹布,换一把新的铁锄,在健康的货幣经济下,可以把布卖掉换成钱,再用钱去买锄头。
但在以物易物的大环境下,他必须找到一个恰好需要布、同时又有多余铁锄的工匠,而这种需求的重合极难实现。
於是,他便只能將自己的布匹卖给本地的豪强商贾,定价权完全把控在豪强商贾手中。
一石粟米,一匹绢布,豪强收购的定价就是粗盐三升,劣锄一把,两者间的价值完全不对等,你或许能不用铁锄,你还能不吃盐吗?
没有钱幣流通,远距离的市场贸易几乎停止的情况下,普通百姓只能与本地特定的豪强劣绅进行交换,便只能任人宰割。
百姓生產劳作的成果,无法换来同等价值的回报,便会直接打击百姓农业、手工业生產的积极性,所谓穀贱伤农便是如此。
这严重阻碍了民生的恢復,百姓麻木,只求养活自己便罢,不会再去想更远的规划。
如是,一旦遇到荒年,家无余米余帛,便开始卖儿鬻女,进一步加快平民百姓的破產,使得世家豪强的土地、人口兼併更加明目张胆,到了完全不可遏制的地步。
所以说,恢復货幣与市场贸易看似是经济问题,实则关乎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
曹丕在受禪称帝后,虽不知道什么王朝周期律,但也能观察到世家豪强在更快地兼併土地与人口,於是试图恢復五銖钱制度。
但新钱甫一上市,便因战乱频仍与民间长期依赖谷帛交易,对新钱信用存疑等原因未能流通。
不到一年,便草草收场。
曹丕復又下令百姓用谷帛交易。
由於钱幣废弃已三十载,穀物布帛被用作货幣进行交换时日已久,民间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风气,早已渐渐盛行。
百姓爭相用水浸泡穀物以增加重量进行牟利,又织造极其稀疏的薄绢当作货幣使用,即使魏廷设下酷刑约束,也不能禁止。
一直到曹叡继位,三国战事已渐平息,局势稍稳,商业略有復甦,曹叡再次尝试恢復五銖钱,一开始確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曹魏虽然铸钱,铜料来源却极其有限,铸幣规模远远跟不上市场贸易需求,市场钱荒严重。
钱荒严重,官铸钱数量不足,则民间盗铸、私铸必然蜂起,这些私钱质量低劣,掺假严重,扰乱市场,再度损害了五銖钱的整体信誉。
很快,曹魏又退回到以物易物的状態,幣改相当於白改。
而大汉这边,五銖钱在蜀中一直未曾断绝流通不说,三国时代第一经济学家刘巴,还发明了直百钱这种虚值大钱。
这种虚值大钱,为彼时刚入主川蜀的季汉政权,解决了军费不足的燃眉之急。
虽说这种直百钱是恶幣,但须知晓,在发明这种虚值大幣前,围攻成都的三军文武將吏皆议,欲以成都城內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將作为赏赐。
昭烈不愿沮將士之气,又不愿行暴而失蜀中民心,便打了个哈哈,与士眾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
及拔成都,士眾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之后又提起,准备打土豪分田地,昭烈於是与赵云君臣二人唱了个双簧。
赵云进諫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
『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
『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安居復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
昭烈即从之,置酒大饗三军,取成都城內金银財宝分赐將士,还蜀中豪强以谷帛。
由於没有直接暴力掠夺城中百姓的谷帛、田宅,导致军队资粮严重不足,刘巴於是发明了直百钱。
但这种直百钱,一开始並不在民间流通,只在军队內部消化。
刘巴这位三国时期的桑弘羊令吏为官巿,平抑官市物价。
军队內的將士,先用金银財宝换取蜀直百,朝廷又用回收的金银去与蜀中豪强换粮食布帛。
最后,將士再用蜀直百从朝廷手中换取粮食、蜀锦等必须物。
一开始,必然有將士犹疑,不愿拿金银財宝换直百这种虚值大幣,但只要有人带头,真换来了必须物,真能在成都进行娱乐消费,那么这蜀直百便可以流通了。
同时,在刘巴的主持下,蜀锦、巴盐收归官营,官方平抑蜀锦、巴盐价格。
蜀锦与直百钱掛鉤,不论是谁想买蜀锦,都必须带著物资,跟官府换取直百钱,再用换来的直百钱到锦官换取蜀锦。
非只如此,巴盐的大宗交易,同样也只能用蜀直百进行。
蜀中世家豪强想通过购买巴盐,进行二次贩卖从中取利,同样要用物资换取直百。
於是直百大幣得以在民间流通,且其价值得到普遍承认。
之后不到半年,府库充实。
非只如此,拥有蜀直百的豪强大家,可以用直百钱缴纳赋税。
光是这一点,便赋予了直百钱不同於孙权大泉当千、大泉五千这种虚值大幣的信用基础。
吕蒙白衣渡江袭夺荆州后,孙权便大方地赐钱一亿,也不知吕蒙收到这一亿钱该怎么。
后世所谓『石油-美元』体系,早在一千八百年前,不已经被刘巴这个大才玩过了,並且跟鹰国印纸收割全世界一般,真从魏吴两个敌国那里收割了不少財富。
而回到眼下,不论蜀直百这种虚值大幣如何保值,如何能当信用货幣来使用,它掠夺世家豪强財富的本质是不变的。
虽然因为世豪对蜀锦、巴盐的强烈需求得以流通,但世豪们確实因此对朝廷颇有怨言。
此外,由於直百钱一般只在世家豪强间流通,普通百姓並没有享受到公允贸易的便利。
民间不少地方,或是仍处於以物易物的状態,或是私钱劣幣泛滥,总而言之,因民间缺乏良幣,豪强鱼肉百姓,兼併土地人口之事,仍然大行其道,甚於从前。
丞相与刘巴共事许久,对经济如何影响国家运转再了解不过,自然知道蜀直百非长久之计。
更是明白,只有朝廷大规模印铸真正的良幣,才能让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回復正轨,才能激发百姓耕织渔牧的积极性。
但没办法。
国家无铜。
市场又处於钱荒状態。
只能继续扩大直百钱的规模,增加这种由国家管控的货幣在市场的流通量,刺激市场贸易的活力。
眼下不同了。
只要朱提铜矿在手,大汉便可革除旧弊,著手铸造含铜量足、做工上佳的新钱。
这並非只为解决眼前三军將士赏赐、抚恤之困,也並非只为可能会在成都、长安发行的国债兜底,更重要的作用在於重塑天下钱法,奠定大汉三兴之基。
有了统一、可靠、充足的货幣,蜀中、汉中、关中、荆州诸地,商业將会更加繁荣,从而反过来刺激工农各业的发展。
再过几年,十几年,民生恢復,市场贸易恢復正常,朝廷税收、官吏俸禄,將士赏抚,同样可以更多採用货幣,减少实物依赖。
就算刘禪突然暴毙,就算大汉北伐东征失败,三国再次僵持,大汉也已不再是从前的大汉了。
李恢已奉刘禪之命,徵募人手,在矿山建立军寨维持秩序,先行小规模开採,兼规划从矿山通往瀘江(金沙江)的道路。
明清时期,朱提铜从金沙江入长江,一直到镇江入京杭大运河,最后运至燕京,万里之遥。
仅此一矿出產,便抵得上南方数省所有铜產之和,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矿。
刘禪丝毫不怀疑李恢所言『千年未必能尽』有何夸张之处。
星夜。
董允、费禕两名侍中联袂离开官寺,又一起登上一辆简陋鹿车,回到了董允的住处。
二人一番洗漱过后,却是如少时那般同榻而睡,抵足而眠。
费禕以手抚胸,首先开口,道:
“先帝、丞相,你我都曾关切南中铜矿之事,未有所获。
“不意陛下亲征以后,北伐东进接连大胜,竟又发现如此巨矿,我大汉之天命,国运,便在此了,天不亡我大汉啊。”
许久后,就在费禕即將入梦时,董允才终於嗯了一声作为回应。
费禕半晌才反应过来董允回的是什么,又思索了半晌,道:
“只是,如今我大汉形势大好,不过是一点钱帛问题,陛下又已知朱提铜矿之事確切属实,本可將赏赐之事拖一拖等一等,竟仍如此心狠,著实教人既敬且畏。”
董允自然知道费禕说的是天子举债之事,虽然躺著,却仍微微摇头:
“哪是心狠?陛下自北伐以来,便一心扑在匡扶汉室大业上,再也不顾所谓天家体面了。”
二人在榻上沉默片刻,董允想到了什么,忽然道:“
“今日伯达(张表)问陛下,是否要先清算一番蜀中那些与孙权私下交通,存有异心的豪强大家?文伟以为如何?”
费禕闻言,问:“此议…值此时节,是否有些酷烈?恐伤陛下仁德之名。”
费禕明白董允的意思。
这些豪强大家抄他个十家八家,几十万石粮必然有了。
而他们与孙吴交通,心怀异志,阴谋作乱在先,证据已在朝廷之手,此刻又值大胜,將他们抄家,蜀中乱不起来,还能藉此震慑一番其他暗有异志之人。
董允並未立刻回答,只静静躺著,过了好一会儿才缓缓开口:
“去岁日食地动,宗庙震毁,蜀中沸沸扬扬,各地劣豪恶富与孙吴阴谋作乱者不少,诛其首恶,既杀鸡儆猴,又解燃眉之忧。
“这些主动与孙权眉来眼去,阴谋作乱之人,畏威而不怀德,此时不作处置,又当何时?
“再则,这些人难道不知自己处境堪忧?
“倘若大汉果真发行国债,他们会不会想著求购几份以表自己忠君爱国之心?倘若连国债如此机会都不能抓住,便只能將他们打掉了。”
费禕闻此恍然,字斟句酌:
“確该如此。
“只是不论如何,须存分寸。
“待国债发行已毕,这些事情,便交予各郡太守、都尉来做吧。
“务必教天下人心服口服,不当波及无辜。”
董允頷首:“这些日子於巫、秭二县,搜得不少人与孙吴交通,阴谋作乱的罪证。”
…
接下来的几日,夷陵城內依旧忙碌,汉军休整、训练、布防,一切井然有序。
而在官寺之內,费禕、董允等大臣则昼夜不停地推敲著大汉国债的每一个细节,以至废寢忘食。
刘禪也时常参与討论,將自己记忆中关於债券、信用、金融的零星知识全都一股脑搬了出来。
最终確定,首批国债,称为『大汉炎武元年东征专项国债』,以示其用途明確。
债券面额,暂定为千石、五千石两种,分別適配大豪强与小门户,让他们按能力购买。
每户限购两份,让大汉与更多的家族利益绑定在一起,也分散家族的风险,让他们可以不用顾忌朝廷藉此发现他们家里有巨额財產。
期限定为一年,年息暂定为“什一”,即百分之十。
这个利率高於寻常存储,低於时下至少三成利的高利贷。
在有朝廷公信力为保障的情况下具有不错的吸引力。
由相府协同大司农下属新设『国债曹』负责绘製、登记、发放与后续管理。
国债凭证採用特製桑皮纸,上书暗纹,特定编码,並有刘禪亲笔书写的『朕准此』三字,並於其上加盖天子玉璽,仿造輒死。
发售仅在成都、长安两座大汉牢牢掌控京都进行,防止地方债混乱不堪,尾大不掉,由两都官府组织,公开售卖,登记造册。
方案初步擬定,刘禪仔细审阅后用了印,特意让费禕抄录两份,一份加急送往成都,交由长史蒋琬,命其於成都筹备。
另外一份,则由费禕亲自送往长安,与丞相再行磋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