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战爭子午线】(求订阅)
  第161章 【战爭子午线】(求订阅)
  “成队的鬼子来了!
  大家想躲,老兵静静的拉开了抢拴,上上刺刀:“不必了,太迟了。???? 6??????.??m ????”
  出去採的铃鐺,拼了命引开鬼子。她吊在悬崖上躲开了鬼子的搜索,却再也爬不上去了。
  夕阳西下的时候,她的身体已经僵直了,她哭喊著:“妈妈,妈妈”
  然后,坚持不住,坠入了山崖。
  因为没人知道她的名字,打那以后,大家就叫她儿。”
  ……
  林有成放下笔,他不是写不下去了,他只是心里有些难受,因为他非常清楚地知道这样虚构的小说,其实在真实的歷史上还要更为残酷。
  不知为何,这一刻,林有成很想带自己几个萝卜头去京城的长城上走一走。
  虽然说他已经在京城买了四合院,但是他还没有带萝卜头们去京城,也没有带萝卜头去看一下那长城。
  现在看著面前的稿子內容,林有成仿佛听见了那一声声撕心裂肺对妈妈的哭喊,眼前仿佛看见了昏黄光线下的塞外长城,攀爬的少年土八陆。
  长城、大地、崇山峻岭和河谷,似乎中华民族就像这些一样,即便面对时代的洪流和变迁,终归仍然能存在和延续。
  林有成很清楚,为什么这些仍然能存在和延续。
  其实在这篇《战爭子午线》里面写得很清楚,又或者说是不仅仅是《战爭子午线》,还有前面的《风声》和《我的团长我的团》都已经写明了这些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延续。
  林有成知道自己现在写得这篇《战爭子午线》,原本电影是冯晓寧导演执导拍摄的一部相当经典的战爭题材电影,讲述了长城上十三名从北平奔赴根据地的学生与护送他们的四十七名八路军被围,青年们在一场石块对机枪的无望的搏斗中倒下,只有一个护士生还。芦苇中隱藏著一支被衝散的担架队,能走的只有一位老军医和一位刚从文工团来的女孩。乱枪中,垂死的通讯员掏出一份命令:令九连沿长城西进。
  九连最后一名倖存者,排长已经负伤,却要执行那个残缺不全的命令。
  晨雾中,出现在“文工团”面前的是一排孩子,这些躲避在老乡家的机关人员的孩子和小战士来寻找部队。孩子们义不容辞地抬著他西进。刚刚逃生的女护士也走进了这个队伍。孩子中,参加过反扫荡的大孩子担当起指挥的责任。他们身上压著沉重的担架,睁著飢饿的眼睛,向著妈妈的方向爬著,爬著。
  为了大家的生存,“小號”去挖自己埋的地雷,他那上学读书的理想隨著一声爆炸而消失,在死亡的威胁中,“文工团”思念著妈妈,但当看到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换得大家的生命时,她毫不犹豫地投出了唯一的手榴弹,在这世界下留下一声对妈妈的呼唤。
  “小草”的眼睛被鬼子的毒气弹熏瞎,她在极度飢饿中把最后半个窝头留给了伤员,自己在幻梦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护士¨睹著这些未成年的战士一个接一个倒下,而双腿负重伤的排长仍坚持让孩子们抬著沿长城向西。排长也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步。
  “沿长城向西”的命令从一个倖存者手中传到另一个倖存者手中,最后接过它的是一只未成年的小手,命令依然在执行。三个孩子接过了这个不是给他们的命令,抬起最后一名伤员向西走去。
  虽然说林有成也要对电影里面一些情节进行改编,避免一些有爭议的情节,但他非常清楚地知道《战爭子午线》中没有为求生而苟且的孩子,在敌人的追击下他们自始至终没有考虑过投降或乞求敌人而偷生,他们是孩子不能苛求他们每一个都像老同志那样坚决的投入战斗与敌人决死一战,他们是孩子,没有接受过战斗的训练、也没有经歷过残酷的战斗、根本不具备战斗的技能。
  但是那些孩子仍然有意无意的自视自己为一名军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坚决的去执行那个虚无縹緲的“西进”命令,寻找部队。部队不仅仅是他们生的希望,更是他们自认生命中的归宿。
  就在林有成正想著那个故事,那些孩子的故事的时候,林兆满拿著一把玩具木枪,跑到林有成跟前,望著林有成问道:“爸爸,我以后长大了能当解放军吗?”
  林有成愣了一下,这还是他第一次听到林兆满说自己要当解放军,不禁问道:“为什么啊?”
  “因为解放军特別厉害。”
  林有成听见林兆满这带著稚气的话,笑了笑,並没有认为林兆满真的长大后会去当兵,毕竟连林兆庆都说自己以后长大了要当科学家,只是说道:“如果你真的有这个理想,爸爸会支持你的,但是你要知道当兵可是充满困难和挑战的。”
  林兆满一脸笑容,坚定地说道:“我不怕。”
  “爸爸,我真的不怕!”
  “爸爸相信你!”
  看著林兆满脸上坚定的笑容,林有成点了点头。
  林兆满和林有成说完自己的志向,拿著自己的玩具木枪又跑到院子里面去和林兆美玩过家家了。
  林有成看著林兆满跑过去的背影,虽然他並不確定明天一觉醒来,林兆满是否还会记得自己说过要成为解放军,但是他觉得如果自己的那几个萝卜头里面真的有人长大了要去当兵,他可能也不会拦著。
  林有成没有再多想林兆满的童言稚语,继续开始写稿子,认真地写著这个无人知晓,甚至连几位主角名字都不知道的故事。
  ……
  “也许该给他们立个碑。
  可他们没有留下姓名,一个也没有。我只能刻上1=12。这个连名字都没有的伤员,是用12个孩子的生命换来的。
  名字,没有意义。谁也记不住。也没有必要记住。可,那个任务是什么呢?
  不在於是什么任务,重要的是,他们去完成了。只是他们什么也没有留下来。
  可长城留下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