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光学显微镜
第243章 光学显微镜
林哲带著老婆饼走进了沈教授的实验室。沈教授接过来,说道:“阿庆,你太客气。”
沈教授的实验室坐落在一栋老楼三层,房间不算宽敞,约莫五十平米,却被各式仪器和设备塞得满满当当。
靠窗的墙边摆著一台老式光学显微镜,旁边散落著几片拋光过的钢样,表面泛著冷冽的光泽,显然刚被用来观察微观结构。
房间中央,一台小型电弧炉占据了显眼的位置,炉身漆黑。电弧炉旁是一套简易的热处理设备。
靠墙的另一侧,是一排木质架子,上面摆满了试管、烧杯和装著粉末的玻璃瓶,標籤上写著“v”、“nb”、“cr”等元素符號,那是微合金化实验的原料。
架子旁边掛著一块黑板,上面用粉笔画著相图和力学性能曲线,箭头和注释杂乱却清晰,显然是沈教授讲解时的隨手之作。
黑板下方的木台上,放著一台手动的硬度计,压头有些磨损。
林哲走到光学望远镜旁,沈教授道:“怎么,你想试试。”
“是,我还真没有用过呢。您教教我。”
沈教授笑著说道:“你就是天才,不知道你是怎么把这一切想像出来的。”
沈教授熟练地调整光学显微镜的载物台,然后凑近显微镜,俯下身,眯起眼晴,手指灵活地旋动粗调旋钮,视野迅速聚焦在一块合金样品上。
他一边调整,一边讲解:“你看这儿,先把光源调暗一点,再用斜射光,晶界的反差就出来了。別急著放大,先扫一遍整体,记下晶粒大小和分布一一这是计算的基础。”
林哲点头,接过沈教授递来的操作权,跟著他的指引慢慢转动旋钮。视野中,晶粒的轮廓逐渐清晰,沈教授指著其中一块区域说:
“看到没?这儿有几条位错线,横著穿过去,像小河流。你再换个高倍物镜,看看析出相的形状。”
林哲依言切换物镜,放大后,果然看到了一些细小的暗斑,散布在晶粒內部。他忍不住问:
“沈教授,这些析出相是不是有点偏大?这个成分,如果按照正常计算,预期是更细小的颗粒。”
沈教授直起身,扶了扶眼镜,语气中带著几分肯定:“你眼力不错。这些颗粒確实偏大,可能是热处理时温度没压住,析出物长得太快。
光靠这台光学显微镜,咱们顶多看到个轮廓。要真想看清它们的尺寸和成分,还得靠化学蚀刻或者更高明的傢伙。”
他顿了顿,嘆口气道:“唉,要是有台电子显微镜就好了,那玩意儿能放大几万倍,连原子排列都能瞧个清楚。”
林哲停下手中的动作,抬头看向沈教授,好奇地问:“电子显微镜?我听说过,英国和美国那边好像已经开始用了。真有那么神?”
沈教授笑了起来,靠在旁边的木桌上,语气里满是嚮往:“何止是神,简直是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光学显微镜再好,解析度也就到0.2微米,细节再小就模糊了。可电子显微镜用的是电子束,波长远比光短,能看到几纳米的结构。
你想想,你的钒碳化物析出相,到底是针状还是板状,分布均匀不均匀,靠这老傢伙只能猜,电子显微镜一扫全明白,连位错的密度都能数出来。”
林哲眼中闪过一丝兴奋,说道:“我昨天看了量子力学原理,上面说道观测行为本身会改变系统,直接就想到了电子显微镜,真想看一看啊。”
“那要是有了电子显微镜,模型就能更准了。我现在算析出相的贡献,全靠相图和经验公式,一定会有误差。要是能直接看到它们的形態和分布,就能把公式修正得更贴近实际。”
“可不是嘛,”沈教授点头,语气中却多了几分无奈,“可惜啊,那东西贵得要命,还得有专门的真空环境,咱们这小实验室哪装得下?
港岛这地方,工业倒是热火朝天,可学术设备还得靠慢慢赞。我估摸著,再过几年,兴许能从国外弄一台二手的来。”
林哲心想,妈的,砸锅卖铁,我也要先搞一台。
林哲连续看了好几个合金,才意犹未尽的坐到沈教授旁边。
林哲把自己昨天打出来的文章递给沈教授看,沈教授推了推眼镜,目光在论文的计算部分停留良久,语气中带著一丝惊嘆:
“阿庆,你的理论框架非常精妙,尤其是通过数学方法量化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关係,这在当前的材料研究中堪称突破。
不过,这些公式的推导和验证,计算量未免太大了些。单靠人力,恐怕很难在短时间內完成所有参数的优化。”
林哲笑著说:“的確如此,计算量实在太大了,所以我尝试简化了一些模型,优化了计算过程,最终得出了一些高强度低合金钢的配方。您看这里一”
他指著其中一页,上面列著几个化学成分比例和对应的力学性能预测,“这些配方的理论屈服强度能达到550mpa,抗拉强度接近700mpa,这是我在工厂里实际做出来的。现在正在测算另外一个。”
沈教授接过手稿,仔细审视,“550mpa的屈服强度?这在低合金钢中已经非常出色了。你是怎么平衡强度和韧性的?这可不是光靠计算就能轻易实现的。”
林哲点了点头,“关键在於控制碳含量和添加微量元素,这一款我添加了硼,调整了合金的热处理工艺。
之后,我在自己的钢铁厂里做了实验,实际测得的数据和理论预测几乎吻合。”
沈教授放下手稿,靠在椅背上,语气中多了几分感慨,“阿庆,你的才华真是让人嘆服。这种高强度低合金钢如果能大规模生產,对港岛的工业发展,甚至船舶、建筑领域都会有深远影响。下一步你有什么想法吗?”
林哲微微一笑,目光清亮,“沈教授,这次我就是特地来向您討教的。
第一个方向,我想从耐蚀性入手。在现有配方上调整微量元素,比如加一点铜或者镍,能不能形成更稳定的钝化层,挡住腐蚀的侵蚀。”
沈教授点了点头,敲了敲桌子说道,“铜和镍確实能提升耐蚀性,尤其是铜,能在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不过,这会不会影响强度?你的高强度钢靠的是析出强化,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可不简单。”
“您说得对,”林哲笑著说,“我计划用数学模型再仔细算一算。其实这个,就是一个计算的过程而已,只要计算能力跟得上,算出来是自然而然的。”
沈教授哈哈大笑,“好傢伙,你太自信了,不过你有自信的资本。”
林哲带著老婆饼走进了沈教授的实验室。沈教授接过来,说道:“阿庆,你太客气。”
沈教授的实验室坐落在一栋老楼三层,房间不算宽敞,约莫五十平米,却被各式仪器和设备塞得满满当当。
靠窗的墙边摆著一台老式光学显微镜,旁边散落著几片拋光过的钢样,表面泛著冷冽的光泽,显然刚被用来观察微观结构。
房间中央,一台小型电弧炉占据了显眼的位置,炉身漆黑。电弧炉旁是一套简易的热处理设备。
靠墙的另一侧,是一排木质架子,上面摆满了试管、烧杯和装著粉末的玻璃瓶,標籤上写著“v”、“nb”、“cr”等元素符號,那是微合金化实验的原料。
架子旁边掛著一块黑板,上面用粉笔画著相图和力学性能曲线,箭头和注释杂乱却清晰,显然是沈教授讲解时的隨手之作。
黑板下方的木台上,放著一台手动的硬度计,压头有些磨损。
林哲走到光学望远镜旁,沈教授道:“怎么,你想试试。”
“是,我还真没有用过呢。您教教我。”
沈教授笑著说道:“你就是天才,不知道你是怎么把这一切想像出来的。”
沈教授熟练地调整光学显微镜的载物台,然后凑近显微镜,俯下身,眯起眼晴,手指灵活地旋动粗调旋钮,视野迅速聚焦在一块合金样品上。
他一边调整,一边讲解:“你看这儿,先把光源调暗一点,再用斜射光,晶界的反差就出来了。別急著放大,先扫一遍整体,记下晶粒大小和分布一一这是计算的基础。”
林哲点头,接过沈教授递来的操作权,跟著他的指引慢慢转动旋钮。视野中,晶粒的轮廓逐渐清晰,沈教授指著其中一块区域说:
“看到没?这儿有几条位错线,横著穿过去,像小河流。你再换个高倍物镜,看看析出相的形状。”
林哲依言切换物镜,放大后,果然看到了一些细小的暗斑,散布在晶粒內部。他忍不住问:
“沈教授,这些析出相是不是有点偏大?这个成分,如果按照正常计算,预期是更细小的颗粒。”
沈教授直起身,扶了扶眼镜,语气中带著几分肯定:“你眼力不错。这些颗粒確实偏大,可能是热处理时温度没压住,析出物长得太快。
光靠这台光学显微镜,咱们顶多看到个轮廓。要真想看清它们的尺寸和成分,还得靠化学蚀刻或者更高明的傢伙。”
他顿了顿,嘆口气道:“唉,要是有台电子显微镜就好了,那玩意儿能放大几万倍,连原子排列都能瞧个清楚。”
林哲停下手中的动作,抬头看向沈教授,好奇地问:“电子显微镜?我听说过,英国和美国那边好像已经开始用了。真有那么神?”
沈教授笑了起来,靠在旁边的木桌上,语气里满是嚮往:“何止是神,简直是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光学显微镜再好,解析度也就到0.2微米,细节再小就模糊了。可电子显微镜用的是电子束,波长远比光短,能看到几纳米的结构。
你想想,你的钒碳化物析出相,到底是针状还是板状,分布均匀不均匀,靠这老傢伙只能猜,电子显微镜一扫全明白,连位错的密度都能数出来。”
林哲眼中闪过一丝兴奋,说道:“我昨天看了量子力学原理,上面说道观测行为本身会改变系统,直接就想到了电子显微镜,真想看一看啊。”
“那要是有了电子显微镜,模型就能更准了。我现在算析出相的贡献,全靠相图和经验公式,一定会有误差。要是能直接看到它们的形態和分布,就能把公式修正得更贴近实际。”
“可不是嘛,”沈教授点头,语气中却多了几分无奈,“可惜啊,那东西贵得要命,还得有专门的真空环境,咱们这小实验室哪装得下?
港岛这地方,工业倒是热火朝天,可学术设备还得靠慢慢赞。我估摸著,再过几年,兴许能从国外弄一台二手的来。”
林哲心想,妈的,砸锅卖铁,我也要先搞一台。
林哲连续看了好几个合金,才意犹未尽的坐到沈教授旁边。
林哲把自己昨天打出来的文章递给沈教授看,沈教授推了推眼镜,目光在论文的计算部分停留良久,语气中带著一丝惊嘆:
“阿庆,你的理论框架非常精妙,尤其是通过数学方法量化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关係,这在当前的材料研究中堪称突破。
不过,这些公式的推导和验证,计算量未免太大了些。单靠人力,恐怕很难在短时间內完成所有参数的优化。”
林哲笑著说:“的確如此,计算量实在太大了,所以我尝试简化了一些模型,优化了计算过程,最终得出了一些高强度低合金钢的配方。您看这里一”
他指著其中一页,上面列著几个化学成分比例和对应的力学性能预测,“这些配方的理论屈服强度能达到550mpa,抗拉强度接近700mpa,这是我在工厂里实际做出来的。现在正在测算另外一个。”
沈教授接过手稿,仔细审视,“550mpa的屈服强度?这在低合金钢中已经非常出色了。你是怎么平衡强度和韧性的?这可不是光靠计算就能轻易实现的。”
林哲点了点头,“关键在於控制碳含量和添加微量元素,这一款我添加了硼,调整了合金的热处理工艺。
之后,我在自己的钢铁厂里做了实验,实际测得的数据和理论预测几乎吻合。”
沈教授放下手稿,靠在椅背上,语气中多了几分感慨,“阿庆,你的才华真是让人嘆服。这种高强度低合金钢如果能大规模生產,对港岛的工业发展,甚至船舶、建筑领域都会有深远影响。下一步你有什么想法吗?”
林哲微微一笑,目光清亮,“沈教授,这次我就是特地来向您討教的。
第一个方向,我想从耐蚀性入手。在现有配方上调整微量元素,比如加一点铜或者镍,能不能形成更稳定的钝化层,挡住腐蚀的侵蚀。”
沈教授点了点头,敲了敲桌子说道,“铜和镍確实能提升耐蚀性,尤其是铜,能在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不过,这会不会影响强度?你的高强度钢靠的是析出强化,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可不简单。”
“您说得对,”林哲笑著说,“我计划用数学模型再仔细算一算。其实这个,就是一个计算的过程而已,只要计算能力跟得上,算出来是自然而然的。”
沈教授哈哈大笑,“好傢伙,你太自信了,不过你有自信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