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港岛大旱(一)
第396章 港岛大旱(一)
据天文台记录,五月份总降雨量仅为98.7毫米,较去年同期减少42%,亦低於三十年同期平均值(172.3毫米)。今年1至5月累计降雨量403.5毫米,创1947年以来同期最低纪录。
天文台高级科学主任李文耀表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本港及华南地区近期降雨偏少,但属正常气候波动范围。”水务署发言人则强调,目前东江供水稳定,本地水库储水量仍维持在65%,市民无需过度担忧。
林哲回想起以前在京城也是看到这种消息后,过了一段时间就发生了大旱情。
这时月姨唇边轻啜,撩拨心弦,林哲再难自持,热流如决堤般涌出,月姨唇瓣轻颤欣然啜饮,笑意荡漾。
林哲却没有再管她,开始心算和回忆数据。月姨感觉得到林哲的心情变化,不敢再闹,跪起身子仔细地情节和服侍。
可颐进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个情景,发现林哲的不快,隨手对著月姨的圆月重重打了几下,留下几个清晰血红的手印。
笑著问道:“这小妮子怎么不乖了,惹得我们大少爷都不高兴了。”
林哲这才回过神来,伸手摸了摸月姨的头,抚慰了一下,然后说道:“和她没关係,
就是觉得今年的降水数据不对。”
可颐接过报纸,看了看,问道:“怎么不对,不就下雨少了吗?少下点雨还舒服点。
我们还能缺水吗?周边都是水。”
林哲笑骂道:“无知,周边都是海水,这玩意能喝吗?”
可颐把月姨推开,跪坐在林哲身上,笑道:“小女子就是无知,还望相公好好惩戒。”
转天,林哲就去了图书馆,又拜託沈教授去要了一些天文数据资料。
林哲首先整理了1950-1962年香港的月度降雨数据,绘製成时间序列图,。
1961年9月至1962年5月的总降水量仅为1200毫米,远低於歷史均值1800毫米。
更关键的是,1962年1-5月的降水量仅有400毫米,是自1947年以来的最低值,偏差超过两个標准差,绝对不是正常波动。
然后又去找了一趟陈老,通过陈老联繫上了广东水文局,获取东江流域的径流数据。
陈老疑惑的问道:“你这是要干什么啊?”
“我怀疑今年港岛,整个广东,甚至华南地区都有旱情。”
陈老道:“我听他们说,今年的確下雨的確比较少,我帮你要,但是你也要注意保密,如果你有结果了,给我一份。”
拿到数据后,发现广东的供水也在锐减,各个水库的蓄水量也持续下降。
数据显示:东江上游(赣南、粤北)降水减少35%,江水库(广东主要供水源)蓄水量降至歷史低点,深圳水库(港岛主要供水来源)水位持续下降。
林哲意识到,港岛的供水危机並非本地问题,而是整个华南气候异常的结果。
为了量化风险,林哲构建了一个多变量回归模型,分析港岛供水系统的脆弱性。
模型参数包括:本地降水、广东供水、水库蓄水量、人口用水需求。
根据模型公式的模擬结果,若广东供水减少30%,港岛水库將在3个月內耗尽。若本地降水继续偏低,供水系统將在2.5个月內崩溃。
林哲把这个发现告诉了可颐,也告诉了沈教授,沈教授联繫了李文耀,李主任开始的时候不以为然。
他知道沈教授靠上了一个富豪,平时经费充足,什么设备都有,本来就心存妒忌,觉得一个土大款,知道什么是天文学吗?
但是看到林哲的数据和计算后,自己又进行了验算,发现可能真的有可能发生旱情,
一下子紧张起来。
林哲把推测告诉可颐后,可颐也有点紧张,问道:“没有水可怎么办?我们做储水罐吧。”
林哲点头道:“这也是一条路,阿玲,你记一下。首先,我们要自已储水,建造私人水塔,还有地下储水池。我们自己再做一些大型钢製水罐。
偷偷的在我们的別墅和厂区打井,我猜想我们这里的地下水含盐量高,选用抗腐蚀的钢材做设备。
以前去乡村,有的村子收集雨水,我们也在厂子和房子的房顶安装导水槽和过滤系统,將雨水导入储水箱。
另外,买几套小型的蒸馏式海水淡化设备,我们自己做海水淡化。”
可颐笑道:“嗯,这样应该就可以了,至少我们是不差水了。我马上就安排。”
林哲继续说道:“但是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节水的措施,我们要学会用海水或者再生水,特別是工厂,某些环节用海水可能更好。
这个我会研究,但是纺织厂我觉得用水量太大,可能会不能经营,你考虑考虑,看能不能去马来西亚,新加坡这些地方建厂。”
可颐道:“会这么严重吗?”
“很可能是百年一遇的大旱,我们这些人还能有办法,但是那些穷人可能真的要受苦了。这个弹丸之地,还是需要那边的支持,否则稍微一点点的波动都会造成灭顶之灾。”
“为什么呢?”
林哲道:“现在港岛的供水自给率不足30%,70%需要依靠对面的水库和水系,一旦那边发生旱情以及特殊情况,港岛脆弱的生態平衡会立刻被打破。”
晚上,书房里。
林哲用自己的物理知识、数学原理以及最近恶补的天文学知识,思考造成这次大旱的原因。
根据香港天文台1950-1962年的降水数据,今年1-5月的累积降水量仅403.5毫米,这种极端负异常不能简单归因於年际变率。
根据天气图和海温图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较气候平均偏西约4.3个经度,588位势什米线西伸至108°e。
赤道东太平洋的海表温度异常为-0.8°c,符合弱拉尼娜事件特徵。通过计算沃克环流强度指数可以確认增强的下沉支流正压制南海季风槽的发展。
而且1961年太阳黑子相对数rz=35.2,处於第19活动周下降期。根据hale周期理论,
地磁ap指数持续低於15,这种行星际条件可能通过电离层-对流层耦合机制影响。
综合这些因素,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当前乾旱的持续概率超过85%,
且具有正反馈特徵。
这不是预测,而是基於流体力学和统计物理的必然结论。
接下来的几天里,林哲一边完善这套理论,一边研究用海水代替普通水在自己的工业布局中。
林哲写了一篇《1962年华南极端乾旱事件的动力学机制与预测模型一一基於多尺度气候系统耦合分析》,其中摘要部分写道:本文通过构建多尺度气候动力学模型,系统分析了1962年华南地区极端乾旱事件的物理成因,並提出了一种基於海-气-陆耦合作用的乾旱预测方法。
並提出结论:此研究揭示了当前供水危机的物理必然性。模型显示,若9月底前无颱风缓解,港道將面临1947年以来最严重水荒。
据天文台记录,五月份总降雨量仅为98.7毫米,较去年同期减少42%,亦低於三十年同期平均值(172.3毫米)。今年1至5月累计降雨量403.5毫米,创1947年以来同期最低纪录。
天文台高级科学主任李文耀表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本港及华南地区近期降雨偏少,但属正常气候波动范围。”水务署发言人则强调,目前东江供水稳定,本地水库储水量仍维持在65%,市民无需过度担忧。
林哲回想起以前在京城也是看到这种消息后,过了一段时间就发生了大旱情。
这时月姨唇边轻啜,撩拨心弦,林哲再难自持,热流如决堤般涌出,月姨唇瓣轻颤欣然啜饮,笑意荡漾。
林哲却没有再管她,开始心算和回忆数据。月姨感觉得到林哲的心情变化,不敢再闹,跪起身子仔细地情节和服侍。
可颐进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个情景,发现林哲的不快,隨手对著月姨的圆月重重打了几下,留下几个清晰血红的手印。
笑著问道:“这小妮子怎么不乖了,惹得我们大少爷都不高兴了。”
林哲这才回过神来,伸手摸了摸月姨的头,抚慰了一下,然后说道:“和她没关係,
就是觉得今年的降水数据不对。”
可颐接过报纸,看了看,问道:“怎么不对,不就下雨少了吗?少下点雨还舒服点。
我们还能缺水吗?周边都是水。”
林哲笑骂道:“无知,周边都是海水,这玩意能喝吗?”
可颐把月姨推开,跪坐在林哲身上,笑道:“小女子就是无知,还望相公好好惩戒。”
转天,林哲就去了图书馆,又拜託沈教授去要了一些天文数据资料。
林哲首先整理了1950-1962年香港的月度降雨数据,绘製成时间序列图,。
1961年9月至1962年5月的总降水量仅为1200毫米,远低於歷史均值1800毫米。
更关键的是,1962年1-5月的降水量仅有400毫米,是自1947年以来的最低值,偏差超过两个標准差,绝对不是正常波动。
然后又去找了一趟陈老,通过陈老联繫上了广东水文局,获取东江流域的径流数据。
陈老疑惑的问道:“你这是要干什么啊?”
“我怀疑今年港岛,整个广东,甚至华南地区都有旱情。”
陈老道:“我听他们说,今年的確下雨的確比较少,我帮你要,但是你也要注意保密,如果你有结果了,给我一份。”
拿到数据后,发现广东的供水也在锐减,各个水库的蓄水量也持续下降。
数据显示:东江上游(赣南、粤北)降水减少35%,江水库(广东主要供水源)蓄水量降至歷史低点,深圳水库(港岛主要供水来源)水位持续下降。
林哲意识到,港岛的供水危机並非本地问题,而是整个华南气候异常的结果。
为了量化风险,林哲构建了一个多变量回归模型,分析港岛供水系统的脆弱性。
模型参数包括:本地降水、广东供水、水库蓄水量、人口用水需求。
根据模型公式的模擬结果,若广东供水减少30%,港岛水库將在3个月內耗尽。若本地降水继续偏低,供水系统將在2.5个月內崩溃。
林哲把这个发现告诉了可颐,也告诉了沈教授,沈教授联繫了李文耀,李主任开始的时候不以为然。
他知道沈教授靠上了一个富豪,平时经费充足,什么设备都有,本来就心存妒忌,觉得一个土大款,知道什么是天文学吗?
但是看到林哲的数据和计算后,自己又进行了验算,发现可能真的有可能发生旱情,
一下子紧张起来。
林哲把推测告诉可颐后,可颐也有点紧张,问道:“没有水可怎么办?我们做储水罐吧。”
林哲点头道:“这也是一条路,阿玲,你记一下。首先,我们要自已储水,建造私人水塔,还有地下储水池。我们自己再做一些大型钢製水罐。
偷偷的在我们的別墅和厂区打井,我猜想我们这里的地下水含盐量高,选用抗腐蚀的钢材做设备。
以前去乡村,有的村子收集雨水,我们也在厂子和房子的房顶安装导水槽和过滤系统,將雨水导入储水箱。
另外,买几套小型的蒸馏式海水淡化设备,我们自己做海水淡化。”
可颐笑道:“嗯,这样应该就可以了,至少我们是不差水了。我马上就安排。”
林哲继续说道:“但是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节水的措施,我们要学会用海水或者再生水,特別是工厂,某些环节用海水可能更好。
这个我会研究,但是纺织厂我觉得用水量太大,可能会不能经营,你考虑考虑,看能不能去马来西亚,新加坡这些地方建厂。”
可颐道:“会这么严重吗?”
“很可能是百年一遇的大旱,我们这些人还能有办法,但是那些穷人可能真的要受苦了。这个弹丸之地,还是需要那边的支持,否则稍微一点点的波动都会造成灭顶之灾。”
“为什么呢?”
林哲道:“现在港岛的供水自给率不足30%,70%需要依靠对面的水库和水系,一旦那边发生旱情以及特殊情况,港岛脆弱的生態平衡会立刻被打破。”
晚上,书房里。
林哲用自己的物理知识、数学原理以及最近恶补的天文学知识,思考造成这次大旱的原因。
根据香港天文台1950-1962年的降水数据,今年1-5月的累积降水量仅403.5毫米,这种极端负异常不能简单归因於年际变率。
根据天气图和海温图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较气候平均偏西约4.3个经度,588位势什米线西伸至108°e。
赤道东太平洋的海表温度异常为-0.8°c,符合弱拉尼娜事件特徵。通过计算沃克环流强度指数可以確认增强的下沉支流正压制南海季风槽的发展。
而且1961年太阳黑子相对数rz=35.2,处於第19活动周下降期。根据hale周期理论,
地磁ap指数持续低於15,这种行星际条件可能通过电离层-对流层耦合机制影响。
综合这些因素,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当前乾旱的持续概率超过85%,
且具有正反馈特徵。
这不是预测,而是基於流体力学和统计物理的必然结论。
接下来的几天里,林哲一边完善这套理论,一边研究用海水代替普通水在自己的工业布局中。
林哲写了一篇《1962年华南极端乾旱事件的动力学机制与预测模型一一基於多尺度气候系统耦合分析》,其中摘要部分写道:本文通过构建多尺度气候动力学模型,系统分析了1962年华南地区极端乾旱事件的物理成因,並提出了一种基於海-气-陆耦合作用的乾旱预测方法。
並提出结论:此研究揭示了当前供水危机的物理必然性。模型显示,若9月底前无颱风缓解,港道將面临1947年以来最严重水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