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棋手
第409章 棋手
“糊涂啊!”
周世明愤怒的摔了他最喜爱的瓶。
次子怯弱地立在门口,低著头大气不敢喘,看到次子的模样,周世明越发痛心,为长子的死耿耿於怀,痛骂道:“你是怎么办事的。”
听到父亲的指责,次子周温委屈道:“儿子已经告诉了山西巡抚陶璐大人,奈何周文提督擅自做主,等陶璐大人得知大营消息,军队已经散了。”
“你还狡辩!”
周世明啐了一口,越发嫌弃。
如果是长子,长子不会找藉口,只会想尽办法解决,鄙视道:“王信狗贼最多调动两万军力,太原军数倍於王信,別看王信虚张声势,看上去强势非凡,实际上一戳即破,你有没有讲清楚?”
“儿子真的一五一十告诉了陶大人。”周温內心绝望。
父亲从小看不起自己,眼里只有大哥。
自己不敢多言,生怕引起大哥不满,更知道父亲只会支持大哥,一直以来都很安分,结果还是没有逃过去。
周世明越发不爽。
“你大哥死了,你觉得你有了希望,心里头还在感激王信那狗贼吧。”周世明阴沉著脸,早就怀疑次子,这次大同军又占据了上风,取得了大好形势。
眼见著王信实力越来越强,周世明隱藏的不满越来越压不住,牙缝里挤出冰冷的话语周温低著头,“儿子不敢。”
他已经不想解释了。
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看到儿子的態度,虽然不如他哥哥,总算还有一头孝顺,周世明恢復了些平静,“你去一趟京城。“
去京城?
周温茫然抬起头。
“皇帝亲政,兵部李大人投靠了皇上,你去见他,请他一定要让皇上知道王信的野。”太原军如今是指望不上了,只能指望朝廷。
周温欲言又止。
李源大人以前终归也算是太上皇的人,一朝天子一朝臣,李源大人最近估计坐臥不安,想办法获得皇帝的信任,现在贸然请他对付王信,恐怕不是好时机。
京城里的关係,王信依然比周家大得多,又逢今日之关口,李源大人如何会轻易树敌。
不过想了一会,知道自己要是拒绝的话,父亲只会误会自己,听不进去自己办事言语,罢了,周温暗嘆一声,“儿子这就去准备入京。“
“去吧。”
周世明催促。
他现在没有別的念头,唯独想看到王信死。
离开大周大院。
周温赶往了家里的商號。
得知少东家要离开大同前往京城,商號的老掌柜有些不明,“节度府立了很多生意出来,好多人生怕错过了,少东家怎么还要离开呢。“
聚眾昌的生意,周家商號占股不小。
还有自家的生意。
虽然与节度府的关係不比从前,但是周家商號有钱也有渠道,优势虽然少了很多,但是生意依然能做。
“唉。”
周温嘆了口气。
老掌柜懂了,不再多言。
周温愣愣的看著窗外。
远处的告示牌下聚集了大量的人,那里有各家商號的招工告示。
虽然各家粮食短缺,数著米下锅吃饭,连他们周家也不敢浪费多余的粮食了,这种紧巴巴的日子下,却又充满了生气,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是一片火热。
处处是商机,只要有头脑,敢折腾。
其实这样的大同也不错。
周温如此想道。
每个月至少有上万灾民涌入大同。
大同军进入太原作战,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仿佛进入了爆发期,虽然没有统计,但是谁都能感受到,涌入大同的灾民比往常翻了数倍。
“並不奇怪。”
“已经两年了,许多在大同落脚的灾民给老家送信,他们的老家一传十十传百,所以灾情不减的话,恐怕涌入大同的灾民会越来越多。“
曾直冷静地说道。
气氛比较沉默。
人口增加是好事,奈何人要吃粮。
大同不缺钱。
特別是在粮票,银票等纸钞推出后,不光加快了生意周转,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也让大同的税赋进入了新的高度,又有各家工厂的开办。
“截止上上个月,大同境內又新开了二十几家工厂,其中还有两家火器厂,一家主要生產鸟銃,一家主要生產三眼火銃。“
“关外开垦牧地的商號以前捨不得给牧民採购火器,后来算了一笔帐,发现得不偿失,於是纷纷开始下单,原来的工厂產能不足,便有人新开了。“
王信安静的听著曾直的介绍。
这些並不奇怪。
大同不缺煤矿,也不缺铁矿,还有牛马特產贸易。
只要让资本充分的运转,把这些行业发展起来,加上牧民与工人,还有军人们的待遇保障,得天独厚的优势下,这些並不奇怪。
生產条件不缺,条件还很优越,缺乏的只是生產关係。
把生產关係理顺,目前的结果是自然而然的,並不足奇。
“要利用好我们的优势。”等曾直说完,了解了目前大同的现状,王信提醒道:“虽然大同的模式影响了很多大户的利益,但是也给许多人带来了新的天量財富,所以很多人对我们是矛盾的。”
曾直眼睛一亮,他也一直有些矛盾。
“属下也是这么认为的,只是有些不太確定,听了节帅的话,属下心里就不迷茫了。”曾直忍不住露出笑容。
如果全天下的大户都反对大同,曾直看不到希望。
皇权不下乡。
乡下是乡绅们管理,包括为官府收税纳税,都是乡绅帮忙完成,然后转交给县城。
哪怕节帅不喜欢这种模式,但事实就是如此,必须承认现状,就算想要扭改,也不是一夕之间可以办到,反而需要大力拉拢他们。
王信没有曾直的忧虑。
真论適应性的话,富人往往比穷人更能轻易转变,他们才更认利益。
利益比一切口號和道德都真实。
关错了你怎么办?
一切道歉都是虚假的,只有赔的钱是真的。
赔的钱越多,说明道歉越真,否则不过是几句不要钱的空口话罢了。
所以谁最在乎百姓。
就看谁最愿意给百姓钱。
富人比穷人更看重钱,因为穷人缺钱,没有尝过有钱人的滋味,也就没有富人保护自己財產的恆心,为了保护自己的財富,富人更具有主动性。
包括两千年未有之大变。
也是富人们先动起来。
开办工厂,创建商號等等,都是富人参与的。
只要让人们看见利益,那种模式更能让他们获得財富,他们自然会做出变化,很快的调整自己的形態。
地主很快会变成工厂主、资本家。
目前王信最大的顾虑,是不希望这个过程中死太多的人。
既然自己有能力可以以最小的代价,那么为何不能忍一忍呢,所以王信顾虑很多。
“各地的商人要来大同创办商號,只要不触犯律法,不作奸犯科,无论是大同官府还是节度府都无权过问。“王信冷静难道说道。
商人是逐利的。
但是过程怎么做到会不同。
比如把大同分开各府,各地攀比经商发展,结果会是一样的,过程却有很大的区別。
比如把百姓当人,或者把百姓不当人。
有商人为非作歹,而地方给予包庇的原因,实际上就是没有把百姓当人。
劣幣驱逐良幣。
实际上把百姓当人,保护百姓们的权益,禁止商人们作奸犯科,商人们只要看得到利益,一样会来经商。
否则就算允许商人作奸犯科,而不能给他们带来利益的话,商人一样不会来。
结果都是商人来投资了。
过程却是天壤之別。
曾直点了点头,这两年在大同主导改革,虽然是节帅提出方向,具体的事情则是他来承办,很快能跟上节帅的思路,认可道:“只要给商人们讲清楚规矩,並且严格遵照规矩,商人们其实是很满意的,如果不满意,他们也不会同意。“
这就是讲利益的好处。
利益不光是钱,也包括名声。
不求名,不求钱,也不求权。这样的人一定不存在,或者不可持续。
京城。
文华殿。
李成贤恭恭敬敬,再次提议皇帝移宫。
皇帝温和的拒绝。
请皇帝移宫是为了表示忠心,皇帝拒绝,李成贤立刻不在坚持。
皇帝望了望在场的重臣。
心里有一股得意。
自己贏了。
“忠顺王。”皇帝看向忠顺亲王,脸色平静,“蛮人计袭开、铁二城,威胁瀋抚,辽东都司多次弹劾东平郡王,朝廷可有定论?”
在场的人纷纷看向忠顺亲王,也有人下意识看向內阁首辅刘儒。
刘儒一言不发。
有人心生不满,不过没有表露出来,认为时机不到。
忠顺亲王当仁不让,上前恭敬道:“蛮人势大,並非寻常压制可以解决,需集结重兵以雷霆之势灭之,东平郡王之所以推逶,並不是畏战,反而是为了保存实力。“
林如海悄然看了眼忠顺亲王,又看了眼刘儒,隨后低下头,不知道在想什么。
“辽东都司损失国土,不思悔改,一味地推卸责任,皇上万不可轻信,否则大错特错,悔之晚矣。”忠顺亲王忠心为公,语重心长,“换换图之,以拖为主,等待朝廷腾出精力。”
“元辅如何看?”
皇帝又问道。
忠顺亲王一愣。
林如海猛然抬起头,殿內气氛微变。
刘儒愣了愣,很快反应过来,上前拱了拱手,不客气道:“东平郡王手中几万精兵,何须等待时机,倒要问问他到底是要等待什么时机,臣认为朝廷应该加派官员前往辽东,威逼东平郡王出兵。”
“臣反对。”
忠顺亲王立刻出声,大声道:“皇上亲政,东平郡王等人第一时间支持,如何不信忠臣?”
“忠顺王。”
李成贤抓住机会,提醒道:“如何能殿前咆哮。”
“住嘴!”忠顺亲王鄙视道:“本王一为了江山社稷,日月可鑑,对皇上也是忠心耿耿,一心只有皇上,忠言逆耳,有何不敢?”
李成贤当场红了脸,支支吾吾退了回去。
眾臣都不在说话。
皇帝点了点头,“依王叔去办。”
忠顺亲王这才脸色好看起来。
出了文华殿。
林如海悄然跟上刘儒。
“林海啊。”刘儒回过头,笑道:“皇上打算提拔你为右都御史,老夫先恭喜你了。”
从左副都御史到右都御史,正三品大员变成正二品大员。
朝廷有几个正二品以上的实权大员?
虽然只是一级之差,但是进入正二品大员之列,林如海已经够资格称为一方大佬。
地方上有一省巡抚,还有金陵省司马,也就是金陵兵部尚书等,只差一个入阁,缺少一个分量足够的领头人物,目前还是依靠贾府的国公旗帜维持。
不过已经只差半步了。
要么是广东巡抚吴文华,要么是眼前的林如海,两人未来都有资格入阁。
刘儒不得不敬佩眼前的后辈。
好大的手笔。
好厉害的忍性。
“全赖元辅关照。”林如海客气道,落后半步在刘儒身后,两人行走在文华殿的广场上。
“有什么事吗?”
“忠顺亲王太过强势,恐怕非好事啊。”林如海提醒道:“元辅大人该爭的时候理应爭,下官必然支持元辅。“
刘儒停住了脚步,认真打量林如海的神色。
林如海安静的站著。
猜不透林如海的心思,刘儒直接问道:“你是何意?”
“皇帝刚刚亲政,许多事情依赖忠顺亲王,但不会一直依赖,而且忠顺亲王身居数职,占领京营大半军权,於情於理都应该重视。”
林如海诚实道:“皇上对下官並不信任,唯独元辅是皇上的恩师,多年相伴之下,皇上最信任的莫过元辅。”
“非也。”刘儒笑了笑,感慨道:“皇上还是信任忠顺亲王的。”
林如海不在多言。
刘儒的笑容渐渐消失,脸色变得严肃。
“你是个聪明人,探出身,只要不走错路,未来必然能入阁,大周的江山社稷还需要你们这些后辈担任,终归是属於你们的啊。“
刘儒拍了拍林如海的肩膀。
林如海低下头。
京营十八万大军,至少十万在忠顺亲王的掌控下。
东平郡王、南安郡王、西寧郡王先后表態支持皇帝,实际上是忠顺亲王联络,在朝廷里自然代表了郡王的利益,才有了忠顺亲王支持东平郡王。
郡王是世袭的,亲王也是世袭的。
反倒是都司衙门的官员们,两相比较下,天然的听內阁。
看起来是元辅和亲王之爭,实际上是文武之爭。
忠顺亲王控制和影响的军队太多,反观內阁连京营都没有控制多少。
回去后。
林如海约见贾政。
文华去了广东担任巡抚后,这两年是贾政在京维持,一则职位不高,二则能力不足,颇有几分憔悴和灰心,彻底认清自己。
等大舅子回京后,贾政欣喜若狂。
“选择帮刘儒,除了考虑皇帝未来的选择,还有就是对我咏最有利,因为他也最需要我咏。”林如海详细的告诉贾政。
贾政恍然大悟。
大房和二房是利益之爭,哲是对外毕竟是一个贾。
大房的女婿是京营参將,还能影响到平安节度使,二房的准女婿虽然不在京营,却是大同的节度使,更不提二房|京营西军提督有交情。
如果刘儒是聪明人,一定会重咨他们,把他们当做核心来拉拢。
通过刘儒获得皇帝的信任。
那么接下来入阁才是顺理成章。
>
“糊涂啊!”
周世明愤怒的摔了他最喜爱的瓶。
次子怯弱地立在门口,低著头大气不敢喘,看到次子的模样,周世明越发痛心,为长子的死耿耿於怀,痛骂道:“你是怎么办事的。”
听到父亲的指责,次子周温委屈道:“儿子已经告诉了山西巡抚陶璐大人,奈何周文提督擅自做主,等陶璐大人得知大营消息,军队已经散了。”
“你还狡辩!”
周世明啐了一口,越发嫌弃。
如果是长子,长子不会找藉口,只会想尽办法解决,鄙视道:“王信狗贼最多调动两万军力,太原军数倍於王信,別看王信虚张声势,看上去强势非凡,实际上一戳即破,你有没有讲清楚?”
“儿子真的一五一十告诉了陶大人。”周温內心绝望。
父亲从小看不起自己,眼里只有大哥。
自己不敢多言,生怕引起大哥不满,更知道父亲只会支持大哥,一直以来都很安分,结果还是没有逃过去。
周世明越发不爽。
“你大哥死了,你觉得你有了希望,心里头还在感激王信那狗贼吧。”周世明阴沉著脸,早就怀疑次子,这次大同军又占据了上风,取得了大好形势。
眼见著王信实力越来越强,周世明隱藏的不满越来越压不住,牙缝里挤出冰冷的话语周温低著头,“儿子不敢。”
他已经不想解释了。
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看到儿子的態度,虽然不如他哥哥,总算还有一头孝顺,周世明恢復了些平静,“你去一趟京城。“
去京城?
周温茫然抬起头。
“皇帝亲政,兵部李大人投靠了皇上,你去见他,请他一定要让皇上知道王信的野。”太原军如今是指望不上了,只能指望朝廷。
周温欲言又止。
李源大人以前终归也算是太上皇的人,一朝天子一朝臣,李源大人最近估计坐臥不安,想办法获得皇帝的信任,现在贸然请他对付王信,恐怕不是好时机。
京城里的关係,王信依然比周家大得多,又逢今日之关口,李源大人如何会轻易树敌。
不过想了一会,知道自己要是拒绝的话,父亲只会误会自己,听不进去自己办事言语,罢了,周温暗嘆一声,“儿子这就去准备入京。“
“去吧。”
周世明催促。
他现在没有別的念头,唯独想看到王信死。
离开大周大院。
周温赶往了家里的商號。
得知少东家要离开大同前往京城,商號的老掌柜有些不明,“节度府立了很多生意出来,好多人生怕错过了,少东家怎么还要离开呢。“
聚眾昌的生意,周家商號占股不小。
还有自家的生意。
虽然与节度府的关係不比从前,但是周家商號有钱也有渠道,优势虽然少了很多,但是生意依然能做。
“唉。”
周温嘆了口气。
老掌柜懂了,不再多言。
周温愣愣的看著窗外。
远处的告示牌下聚集了大量的人,那里有各家商號的招工告示。
虽然各家粮食短缺,数著米下锅吃饭,连他们周家也不敢浪费多余的粮食了,这种紧巴巴的日子下,却又充满了生气,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是一片火热。
处处是商机,只要有头脑,敢折腾。
其实这样的大同也不错。
周温如此想道。
每个月至少有上万灾民涌入大同。
大同军进入太原作战,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仿佛进入了爆发期,虽然没有统计,但是谁都能感受到,涌入大同的灾民比往常翻了数倍。
“並不奇怪。”
“已经两年了,许多在大同落脚的灾民给老家送信,他们的老家一传十十传百,所以灾情不减的话,恐怕涌入大同的灾民会越来越多。“
曾直冷静地说道。
气氛比较沉默。
人口增加是好事,奈何人要吃粮。
大同不缺钱。
特別是在粮票,银票等纸钞推出后,不光加快了生意周转,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也让大同的税赋进入了新的高度,又有各家工厂的开办。
“截止上上个月,大同境內又新开了二十几家工厂,其中还有两家火器厂,一家主要生產鸟銃,一家主要生產三眼火銃。“
“关外开垦牧地的商號以前捨不得给牧民採购火器,后来算了一笔帐,发现得不偿失,於是纷纷开始下单,原来的工厂產能不足,便有人新开了。“
王信安静的听著曾直的介绍。
这些並不奇怪。
大同不缺煤矿,也不缺铁矿,还有牛马特產贸易。
只要让资本充分的运转,把这些行业发展起来,加上牧民与工人,还有军人们的待遇保障,得天独厚的优势下,这些並不奇怪。
生產条件不缺,条件还很优越,缺乏的只是生產关係。
把生產关係理顺,目前的结果是自然而然的,並不足奇。
“要利用好我们的优势。”等曾直说完,了解了目前大同的现状,王信提醒道:“虽然大同的模式影响了很多大户的利益,但是也给许多人带来了新的天量財富,所以很多人对我们是矛盾的。”
曾直眼睛一亮,他也一直有些矛盾。
“属下也是这么认为的,只是有些不太確定,听了节帅的话,属下心里就不迷茫了。”曾直忍不住露出笑容。
如果全天下的大户都反对大同,曾直看不到希望。
皇权不下乡。
乡下是乡绅们管理,包括为官府收税纳税,都是乡绅帮忙完成,然后转交给县城。
哪怕节帅不喜欢这种模式,但事实就是如此,必须承认现状,就算想要扭改,也不是一夕之间可以办到,反而需要大力拉拢他们。
王信没有曾直的忧虑。
真论適应性的话,富人往往比穷人更能轻易转变,他们才更认利益。
利益比一切口號和道德都真实。
关错了你怎么办?
一切道歉都是虚假的,只有赔的钱是真的。
赔的钱越多,说明道歉越真,否则不过是几句不要钱的空口话罢了。
所以谁最在乎百姓。
就看谁最愿意给百姓钱。
富人比穷人更看重钱,因为穷人缺钱,没有尝过有钱人的滋味,也就没有富人保护自己財產的恆心,为了保护自己的財富,富人更具有主动性。
包括两千年未有之大变。
也是富人们先动起来。
开办工厂,创建商號等等,都是富人参与的。
只要让人们看见利益,那种模式更能让他们获得財富,他们自然会做出变化,很快的调整自己的形態。
地主很快会变成工厂主、资本家。
目前王信最大的顾虑,是不希望这个过程中死太多的人。
既然自己有能力可以以最小的代价,那么为何不能忍一忍呢,所以王信顾虑很多。
“各地的商人要来大同创办商號,只要不触犯律法,不作奸犯科,无论是大同官府还是节度府都无权过问。“王信冷静难道说道。
商人是逐利的。
但是过程怎么做到会不同。
比如把大同分开各府,各地攀比经商发展,结果会是一样的,过程却有很大的区別。
比如把百姓当人,或者把百姓不当人。
有商人为非作歹,而地方给予包庇的原因,实际上就是没有把百姓当人。
劣幣驱逐良幣。
实际上把百姓当人,保护百姓们的权益,禁止商人们作奸犯科,商人们只要看得到利益,一样会来经商。
否则就算允许商人作奸犯科,而不能给他们带来利益的话,商人一样不会来。
结果都是商人来投资了。
过程却是天壤之別。
曾直点了点头,这两年在大同主导改革,虽然是节帅提出方向,具体的事情则是他来承办,很快能跟上节帅的思路,认可道:“只要给商人们讲清楚规矩,並且严格遵照规矩,商人们其实是很满意的,如果不满意,他们也不会同意。“
这就是讲利益的好处。
利益不光是钱,也包括名声。
不求名,不求钱,也不求权。这样的人一定不存在,或者不可持续。
京城。
文华殿。
李成贤恭恭敬敬,再次提议皇帝移宫。
皇帝温和的拒绝。
请皇帝移宫是为了表示忠心,皇帝拒绝,李成贤立刻不在坚持。
皇帝望了望在场的重臣。
心里有一股得意。
自己贏了。
“忠顺王。”皇帝看向忠顺亲王,脸色平静,“蛮人计袭开、铁二城,威胁瀋抚,辽东都司多次弹劾东平郡王,朝廷可有定论?”
在场的人纷纷看向忠顺亲王,也有人下意识看向內阁首辅刘儒。
刘儒一言不发。
有人心生不满,不过没有表露出来,认为时机不到。
忠顺亲王当仁不让,上前恭敬道:“蛮人势大,並非寻常压制可以解决,需集结重兵以雷霆之势灭之,东平郡王之所以推逶,並不是畏战,反而是为了保存实力。“
林如海悄然看了眼忠顺亲王,又看了眼刘儒,隨后低下头,不知道在想什么。
“辽东都司损失国土,不思悔改,一味地推卸责任,皇上万不可轻信,否则大错特错,悔之晚矣。”忠顺亲王忠心为公,语重心长,“换换图之,以拖为主,等待朝廷腾出精力。”
“元辅如何看?”
皇帝又问道。
忠顺亲王一愣。
林如海猛然抬起头,殿內气氛微变。
刘儒愣了愣,很快反应过来,上前拱了拱手,不客气道:“东平郡王手中几万精兵,何须等待时机,倒要问问他到底是要等待什么时机,臣认为朝廷应该加派官员前往辽东,威逼东平郡王出兵。”
“臣反对。”
忠顺亲王立刻出声,大声道:“皇上亲政,东平郡王等人第一时间支持,如何不信忠臣?”
“忠顺王。”
李成贤抓住机会,提醒道:“如何能殿前咆哮。”
“住嘴!”忠顺亲王鄙视道:“本王一为了江山社稷,日月可鑑,对皇上也是忠心耿耿,一心只有皇上,忠言逆耳,有何不敢?”
李成贤当场红了脸,支支吾吾退了回去。
眾臣都不在说话。
皇帝点了点头,“依王叔去办。”
忠顺亲王这才脸色好看起来。
出了文华殿。
林如海悄然跟上刘儒。
“林海啊。”刘儒回过头,笑道:“皇上打算提拔你为右都御史,老夫先恭喜你了。”
从左副都御史到右都御史,正三品大员变成正二品大员。
朝廷有几个正二品以上的实权大员?
虽然只是一级之差,但是进入正二品大员之列,林如海已经够资格称为一方大佬。
地方上有一省巡抚,还有金陵省司马,也就是金陵兵部尚书等,只差一个入阁,缺少一个分量足够的领头人物,目前还是依靠贾府的国公旗帜维持。
不过已经只差半步了。
要么是广东巡抚吴文华,要么是眼前的林如海,两人未来都有资格入阁。
刘儒不得不敬佩眼前的后辈。
好大的手笔。
好厉害的忍性。
“全赖元辅关照。”林如海客气道,落后半步在刘儒身后,两人行走在文华殿的广场上。
“有什么事吗?”
“忠顺亲王太过强势,恐怕非好事啊。”林如海提醒道:“元辅大人该爭的时候理应爭,下官必然支持元辅。“
刘儒停住了脚步,认真打量林如海的神色。
林如海安静的站著。
猜不透林如海的心思,刘儒直接问道:“你是何意?”
“皇帝刚刚亲政,许多事情依赖忠顺亲王,但不会一直依赖,而且忠顺亲王身居数职,占领京营大半军权,於情於理都应该重视。”
林如海诚实道:“皇上对下官並不信任,唯独元辅是皇上的恩师,多年相伴之下,皇上最信任的莫过元辅。”
“非也。”刘儒笑了笑,感慨道:“皇上还是信任忠顺亲王的。”
林如海不在多言。
刘儒的笑容渐渐消失,脸色变得严肃。
“你是个聪明人,探出身,只要不走错路,未来必然能入阁,大周的江山社稷还需要你们这些后辈担任,终归是属於你们的啊。“
刘儒拍了拍林如海的肩膀。
林如海低下头。
京营十八万大军,至少十万在忠顺亲王的掌控下。
东平郡王、南安郡王、西寧郡王先后表態支持皇帝,实际上是忠顺亲王联络,在朝廷里自然代表了郡王的利益,才有了忠顺亲王支持东平郡王。
郡王是世袭的,亲王也是世袭的。
反倒是都司衙门的官员们,两相比较下,天然的听內阁。
看起来是元辅和亲王之爭,实际上是文武之爭。
忠顺亲王控制和影响的军队太多,反观內阁连京营都没有控制多少。
回去后。
林如海约见贾政。
文华去了广东担任巡抚后,这两年是贾政在京维持,一则职位不高,二则能力不足,颇有几分憔悴和灰心,彻底认清自己。
等大舅子回京后,贾政欣喜若狂。
“选择帮刘儒,除了考虑皇帝未来的选择,还有就是对我咏最有利,因为他也最需要我咏。”林如海详细的告诉贾政。
贾政恍然大悟。
大房和二房是利益之爭,哲是对外毕竟是一个贾。
大房的女婿是京营参將,还能影响到平安节度使,二房的准女婿虽然不在京营,却是大同的节度使,更不提二房|京营西军提督有交情。
如果刘儒是聪明人,一定会重咨他们,把他们当做核心来拉拢。
通过刘儒获得皇帝的信任。
那么接下来入阁才是顺理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