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后路
  第408章 后路
  以薛家商號的实力,请几艘大海船运番薯北上不难。
  但是番薯如何运到大同呢。
  三四千石的番薯解决不了大同的问题,对於个人是天量,对於大同如今百万人口却不算个什么,更不提王信还要解决更多的流民。
  哪怕没有十万石,翻个十几倍也行。
  今年种下去四五万石的番薯,大概十几万亩的范围,按照福建百姓们的说法,按照贫瘠土地的收成算,也能收穫个五六七八千万斤。
  就按照五千万斤好了。
  五千万斤全部用来做种,那就是七八十万亩。
  大同是缺粮,不是没粮。
  所以五千万斤多余出来的番薯,只拿出三千万斤来吃饭,每顿粥饭里加上一两个红薯切块,可以解决二三十万人的温饱问题。
  到了后年,可以解决百万人口的温饱。
  要不了十年。
  全国的温饱就能解决。
  “我不是在做梦吧?”陆仲恆疑惑的看向王信,如天方夜谭的事情,幸亏是从王信嘴里说出来的,否则陆仲恆绝对不会相信。
  “真的。”王信面庞消瘦,但是眼睛里有光。
  大同的基建加商业再配上番薯,等於彻底解决了短板,接下来只需要时间,自己要做的是把这个歷程小心翼翼的保护起来。
  “薛家商號的人亲自去了福建,他们如实传回来福建百姓如何耕种番薯,一个个都是这么说,总不能都骗他们。”王信原本打算亲自给林如海写信,没想到陆仲恆来到了大同。
  有陆仲恆出面,效果会更好。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 读小说上 101 看书网,101????????????.??????超省心 】
  “现在主要麻烦是运输,京城局势不明朗,各地也不稳,运到大同的番薯绝对不能出事,否则就要耽误一年,此次大灾已经两年,许多百姓家的积蓄大致上见底,明年必须接应上。”
  王信耐心解释。
  数万石的番薯,用车辆运输的话,一车装运七八石,或者多一些十几石,再多不是不能装,而是很多路段承受不住重量,车辆也容易损坏。
  所以往来运输几千辆板车,需要动用近万人。
  如此大的规模,就算分开运输也风险大增,王信担心道:“番薯谁都可以种,我只怕別人浪费了此物,耽误了时日,所以我必须亲自来布置。”
  “的確如此。”陆仲恆认可,如果功效真有王信说的。
  “所以我打算从大寧开始推广,这样的话,从大沽口北上路途最短,进入大同军的势力范围內,风险就降低了很多,何况那么还有很多的农垦队。”
  “大寧。”
  陆仲恆迟疑起来。
  大同军在大寧做的事情,引起了很多人的警惕。
  虽然没有打出大同军的旗帜,而是各家商號的行为,但朝廷也不是聋子,知道商號请的士兵都来自大同,並且是成建制的,並不是个人行为。
  只不过朝廷积弊,內斗激烈,浑然顾不上而已。
  顾不上是一回事,顺手阻止大同还是会做的。
  有人张吉甫未出事前,隨便给下面人一些默许,就给大同带来了大麻烦,逼的王信不得不激进。
  “皇上那边有林公可以帮忙说话,但是林公也不好为了你的事太过明显。”陆仲恆抬起头看向王信,关心道:“你和贾府能和好吗?”
  “我怎么不知道自己与贾府有事情?”王信眨了眨眼睛。
  陆仲恆看到王信如此模样,內心算是放了心。
  “你不在京城,很多事情不了解。”陆仲恆笑道:“虽说皇帝亲政,但许多事不是皇帝说自己亲政就能亲政的,接下来焦头烂额,各方势力也不会消停,都会想办法在新朝站稳脚跟,或力求过关。”
  王信明白陆仲恆的意思,也猜到陆仲恆的来意,主动道:“你回去帮我告诉政老爷和林公,我王信不是小人。”
  陆仲恆点了点头,“正是相信你的品性,我才能出现在你面前。”
  虽然大家中间有些不愉快,但两口子之间还闹矛盾呢,有矛盾不可怕,大家求同存异,最怕的是闹成势如水火,寧愿两败俱伤。
  “京城的事情,接下拜託陆兄了。”
  王信郑重的拱了拱手。
  鞭长莫及。
  出了大同,他王信的號令能调动谁?
  恐怕对他不满的人更多。
  但凡听过自己在大同的改革,不会有官员没有看法。
  “你自己也要有分寸,事情闹得太过火,朝廷下定了决心,或者皇上愤怒,只怕到时候谁也帮你说不了话。”陆仲恆很担心王信变了。
  “放心吧。”
  王信如常道。
  大同其实与后金一样。
  別看实力强势,但是一样离不开与关內的贸易。
  大同的商业离开了內地,犹如鱼离开了水。
  內地却能离得开大同,虽然损失会很大,但是政治安全大於经济发展。
  目前的局势下,王信更需要內地市场。
  否则大同连三个月都坚持不了。
  除非学习后金。
  既然不能正常经商贸易,那就只能暴力抢劫,哪怕自身也要承受巨大的代价,也总比等死要强。
  这是最坏的局势。
  王信当然不愿意恶化到这样的地步,所以的確没有想要与朝廷撕破脸,但是又想要保住自己的利益,那么与贾府之间的关係就变得关键。
  不光是番薯方面的合作,更包括对大同的保驾护航。
  陆仲恆满意的离开。
  此时,王信已经在五台县呆了三天。
  第四天。
  五台县的城门终於打开了。
  五台县很贫瘠,属於下县,县城人口才两三千人而已,很大比例是官吏和官吏家眷,以及做这些人生意的屠夫,马夫,商贩等群体。
  整个五台山区也才三万人左右。
  山区保留的水分大,在如今的天灾下,比起普通的县城,山区更適合推广番薯,加上此地人口少,山林的荒地又多。
  普通县城还有水源的耕地,依然以传统农作物为主。
  人不能只吃番薯。
  河上。
  河道中停了两艘船。
  “张吉甫死了,杀了几个当家的,其余家人流放。”王信立在船头,看著对面神色憔悴的周文,淡然道:“我已经託了关係打点,至少保下张吉甫的家人。”
  朝廷的局势还没有尘埃落定,会不会牵连更多的人,王信不得而知,但是有些人必然是首当其衝。
  比如周道丰,还有眼前的周文。
  “也算对得起首辅了。”
  如此关头还愿意浪费人情,可见王信的確仁义,周文苦涩道:“你可否知道朝廷对我的安排?”
  还要向王信打听消息。
  王信有些愕然,很快反应了过来,周文的態度已经明朗,王信露出笑容,“大概是留不下来的。”
  “会不会死?”
  “不知道。”
  王信摇了摇头,如实的说道:“皇帝虽然当了二十年的皇帝,至今才算亲政,可以恢復本性,如何对待你们要看皇帝的决定。”
  斩草除根,杀鸡儆猴,又或者高举轻放。
  谁能知道呢。
  “其实我自己都不敢確定皇帝对我的看法,幸运的是我在京城还有人为我奔走,又能在皇帝跟前说上话。”王信一脸的平静。
  周文看出了王信的自信。
  只是不知道这份自信是针对的什么。
  京城的人能保下他,还是不怕朝廷针对他?
  前者的话能理解。
  后者就不太能理解。
  大同军实力不凡,可终归只有五万余军队,大周有百万军队,更不提大义在手,幅员辽阔,占据上风,而且王信也不是野心勃勃之辈。
  以此人行事之稳的作风,以及看待事物眼光之准,种种有利条件下,此人大概是能在新君手下站稳脚跟的。
  周文不再犹豫,颓废道:“我回去后会解散大军,各部回归各自的营地,没有了太原军的抵抗,相信接下来山西巡抚也不敢给给节帅惹麻烦。”
  太原军聚起来才能给大同军造成威胁,分散后就没有了威胁。
  重新聚集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资源。
  “如果周提督无路可走,可以来大同。”王信承诺道:“周提督依然是大同的总兵。”
  王信不打算开出各种丰厚的报酬。
  周文是提督,重返大同还要降一级,相比较此人暗中投诚给大同带来的利益,很多人估计会无法理解,但是王信坚持如此。
  周文张了张嘴,犹豫了一会,放弃了爭取,默默点了点头。
  张吉甫师徒为太上皇压制皇帝二十多年。
  皇帝二十几年来患得患失,差点精神失常,终於熬了过来,岂能轻易放过这对师徒,以及他们的门生故旧。
  周文不相信皇帝。
  比起王信的信誉,他寧愿投靠王信。
  王信既然敢承诺收留自己,那自己愿意赌一赌。
  只是看起来,王信比自己想的有信心。
  也是。
  如果让他顺利吞併太原,手握两镇,而且两镇皆是天下大镇,將会是大周实力最强的节度使,只有京营才能压过一头。
  “想要吞併太原镇不容易,哪怕有我的帮助。”周文提醒道。
  王信点了点头。
  太原镇又不是木偶,他们当然听从朝廷的號令。
  周文虽然是提督,也不能改变这一点。
  但是有了周文的配合,自己总算是有机会最小的代价吞併太原镇。
  周文果然还是上道的。
  自己没看错此人。
  过了几日。
  忻水河畔大营。
  周文拔出长剑砍断案几的一角,怒骂道:“前番大同军偷袭寧武关,我等乃败非战之罪也,巡抚大人以此拖延粮草,岂不知徒惹外人笑话。”
  帐內几名大將不敢多言。
  最近军营里多了很多流言,很多人都认为提督要失势。
  没有人愿意跟著这样的头,许多人开始为自己谋后路,甚至想要取而代之。
  大营人心惶惶,后方粮草又屡屡拖欠。
  逃亡的民兵一日多过一日。
  周文愤怒道:“粮草不至,军心不稳,局势如此危急,本提台迫不得已下令明日开拔,各部返回驻地。”
  姚宝善等人还以为提督是气头上的话。
  等发现提督是认真的,眾人连忙开始劝阻,连总兵姜恆也苦口婆心的说道:“万万不可散啊,这要是散了,咱们太原军就完了。”
  “那你去找巡抚大人要来粮食,三日內送来粮食我就依你。”周文冷笑道。
  姜恆愣住了。
  难道提督发现了自己的小动作?
  朝廷肯定会动提督,先下手为强,早日谋划,说不定自己真能取而代之,成为太原军的提督呢,心里有些发麻,硬著头皮道:“属下一定爭取。”
  周文没有理会。
  姜恆不敢耽误,离开大帐后第一时间带著亲信骑马赶回太原城。
  才离开半日,周文下令开拔的军令就发到了各部。
  河畔对面的军队陆续撤走。
  很多人无奈,乃至气急败坏,可惜姜恆走后,更无人可以反对周文,只能恨恨的带队撤离,事已至此,迟退不如早退,免得对面大同军趁机攻打过来。
  大同军並没有过河。
  等太原军离开后,才派了一部过河接受对岸的大营,抢占了有利地形。
  此次作战近半个月。
  虽然时日短,但是大同也承受了巨大的代价和风险,继续作战下去,需要耗费更多的物资,还有各地修通道路,特別是山区里开垦荒地。
  很多人不清楚这么做的意义在哪里,一二年的时间,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在山区开垦荒地,开垦出大量的荒地难道还能种粮食不成?
  如果能种早就种了,也轮不到今日。
  蓝天白云。
  塞外。
  何塞带著部落一百多名精锐风尘僕僕的出发,终於来到了尔特墩所在的地方。
  欧彦虎死后。
  十几万人马四分五裂,自相残杀。
  何塞与尔特墩等人为了避开大同军难道锋芒,一路动迁来到了大寧,打败了当地的部落,顺势站稳了脚跟,打著原来部落的旗號与大周贸易,获得修生养息的土壤。
  才三五年下来,部落多了不少新生人口。
  “根据商人们打探到的消息,大同和南边的太原军发生了衝突,大同军抽调了不少军力,这是咱们的机会,不能错过了。”
  何塞慎重说道。
  尔特墩摸了摸后脑勺,犹豫了片刻,鼓起勇气问道:“我听说你最近联络了不少部落,能出多少人马?”
  “加起来不下八千。”
  “有点少啊。”
  尔特墩有些失望。
  曾经欧彦虎活著的时候,可是带著十几万人口南迁。
  如今他们各部加起来的人口也不过三五万。
  其中还包括一些原来当地的部落。
  大量的商人们来到大寧开拓,虽然带来了贸易,可也带来了纷爭,很多人担心会引起周军的注意,给了周军重新夺回大寧的机会。
  “够用。”
  何塞掰著手指头告诉大同军在塞外的军情。
  商人们充斥了大漠。
  为大同军带去大量胡人的情报,也为胡人带来有关於大同军的情报。
  两边谋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