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接触(九)
第589章 接触(九)
1643年12月25日,乌姆列坎河口的寒风卷着雪粒,像无数把小刀子刮过沙俄探险队的临时营地。
所谓的“营地”,不过是匆匆搭建起的几座低矮半地穴式窝棚和一个充当指挥所与仓库的稍大木屋,周围用削尖的木桩粗略地围了一圈,权作防御。
营地中央,一小堆篝火在寒风中有气无力地燃烧着,几名裹着破烂裘皮、面容憔悴的哥萨克蜷缩在火堆旁,试图汲取一点微不足道的暖意。
瓦西里·波雅科夫,这位雅库茨克督军府派出的探险队首领,此刻正站在他那间相对“舒适”的窝棚里,透过窗户上蒙着的半透明油毡,阴沉地望着外面铅灰色的天空和漫天飞舞的雪。
今天,在西欧那些天主教徒看来是神圣的耶稣圣诞日,但对于他这个信奉东正教的俄国贵族军官而言,不过是这该死的东方苦寒之地又一个普通而难熬的日子(东正教的圣诞日是儒略历 12月 25日对应公历 1月 4日)。
半年前,他受雅库茨克督军彼得·戈洛文之命,率领这支由133名哥萨克、1名书记官、2名翻译和1名向导组成的探险队,前往传说中的富饶“黑龙江”,准备去获取无尽毛皮(尤其是黑貂)和传说中的银矿。
他们从雅库茨克出发,沿勒拿河及其支流艰难溯行,翻越了那道被当地人称为大兴安岭的巍峨山脉,付出了损失五名队员的代价,终于成为了第一批踏足黑龙江北岸支流——精奇里江(结雅河)流域的俄国人。
他们选择在乌姆列坎河口附近建立了这个过冬营地。
起初,他们满怀信心,以为凭借“文明世界”的货物——那些色彩鲜艳的玻璃珠、粗糙的印布--就能轻易从“愚昧而又无知”的土著那里换取急需的粮食和情报。
然而,现实给了他们沉重一击。
这里的土著人,与他们在西伯利亚遇到的其他部落截然不同。
他们不仅拒绝交易,眼神中甚至带着毫不掩饰的轻蔑。
波雅科夫还记得那个达斡尔老者,拿起一颗他们视为珍宝的玻璃珠,在手里掂了掂,随手扔在地上,嘴里嘟囔着他们听不懂的话,但那神态,分明像是在丢弃一件毫无价值的垃圾。
随队的通古斯向导低声翻译了大概:“他们说……他们有更好的。”
更好的?
波雅科夫起初不信的。
他们一路南来,就是凭借这些“文明世界”的商品,轻易就能从那些愚昧的土著手中换得大量珍贵皮毛和果腹的粮食。
但随后的探查让他心惊,这些土著人的部落村寨里,除了挂着一串串肉干和成筐的燕麦,还有一种圆滚滚的块茎(土豆)和金黄色的颗粒(玉米),他们穿着厚实的布和呢绒,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锋利的铁质刀剑、长矛和箭头。
甚至,一个颇有身份的土著首领还有一面巴掌大的镜子!
这里的富庶和文明程度,远超他们的想象。
这完全颠覆了俄国人对“土著”的认知。
波雅科夫对此,感到有些难以置信。
贸易失败,补给即将耗尽,波雅科夫选择了他们惯常的方式——武力抢掠。
然而,这些土著并非任人宰割的羔羊。
他们勇猛善战,利用熟悉的地形,用那些精良的铁质武器和精准的弓箭进行了激烈的反抗。
几次小规模的冲突下来,探险队虽然凭借火绳枪射杀了一些土著人,但自身也付出了十余人伤亡的惨重代价。
在这缺医少药、天寒地冻的鬼地方,受伤几乎就等于死亡,伤员的哀嚎声曾连续几夜在营地回荡。
恼羞成怒的波雅科夫与书记官伊万·帕尔金商议后,设下了一个圈套。
他们假意求和,邀请当地一位颇有威望的头人多普蒂乌尔前来谈判,承诺以合适的商品交换粮食,然后就离开这里。
当多普蒂乌尔带着几名随从前来时,波雅科夫悍然下令扣押了他们,以此作为人质,要挟部落提供粮食。
“只要他们还想让这个老家伙活命,就得把粮食交出来!”波雅科夫当时对书记官帕尔金这样说道,脸上带着残忍的得意。
然而,达斡尔人的抵抗并未停止。
他们试图营救,虽然被营地的简陋防御和火绳枪击退,但提供的粮食却少得可怜,根本不足以维持探险队的生存。
“一群顽固的野蛮人!”波雅科夫在土屋里暴躁地踱步,炭火盆的光芒映照着他扭曲的脸,“他们难道不在乎他们头人的死活吗?”
“文书官大人……”书记官帕尔金小心翼翼地建议,“或许……我们需要更严厉的警告。”
于是,波雅科夫命人割下了多普蒂乌尔的两根手指,派人送还给达斡尔部落。
凄厉的惨叫声和恶毒的诅咒声在营地里响彻不停,不断萦绕在他们的心头。
这一暴行又带来了一些粮食,但远远不够。
饥饿如同跗骨之蛆,啃噬着每个人的意志。
最终,求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人性。
不知从谁开始,那些在冲突中被杀死的达斡尔人的尸体,成了探险队的食物来源。
“为了活下去,为了沙皇的荣耀,我们必须不择手段!”波雅科夫在内心这样说服自己,也这样对部下宣称。
但每当看到哥萨克们围着篝火,沉默地分食那些“口粮”时,他心底深处也会泛起一丝寒意。
他知道,他们已经跨过了某种界限,变成了连自己都感到陌生的怪物。
自那以后,被探险队杀死的土著人的尸体,就没有再被随意丢弃,而是“精心”地保存下来,成了他们维持过冬的续命“粮食”。
这种亵渎人性的行为,虽然暂时缓解了饥饿,却也彻底玷污了他们的灵魂,并在当地土著人中散播了“吃人恶魔”的恐怖名声。
不过,从抓获的土著人口中,他们得知了一个更令人不安的消息:在南方两江交汇之处(精奇里江与黑龙江),存在一个被称为“黄河屯”强大的势力。
周边的土著部落都向这个势力表示臣服,并从他们手中获得大量优质的铁器、布匹、盐茶等物产。
“那个‘黄河屯’……他们是什么人?”波雅科夫曾追问被俘的多普蒂乌尔,尽管后者因为断指之痛和囚禁的折磨已十分虚弱。
多普蒂乌尔头人只是用充满仇恨的目光瞪着他,嘶哑地说:“……是真正的救世者……他们会……为我们主持公道,还会为我们报仇……”
波雅科夫闻言,不由心沉了几分。
一个比他们更早抵达大江之畔,并且还能向土著部落提供大量文明世界商品的势力?
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也使得探险队内部产生了分歧。
“大人……”一名满脸胡须、眼神疲惫的老哥萨克,安德烈·伊万诺夫,试探性地开口,“我们不能再往前走了。天气转暖时,我们应该带着现在收集到的皮毛和测绘的地图返回雅库茨克。”
“那个叫‘黄河屯’的势力……他们能有许多文明世界的商品,说不定也有火枪,说明绝不简单。我们这点人,经不起更大的损失了。”
波雅科夫听了,当即勃然大怒。
他严词驳斥了这个建议,他不能接受自己历经千辛万苦抵达这里,却因为一个尚未证实的威胁就灰溜溜地回去。
“返回?我们回去后应该告诉督军大人什么?告诉他我们找到了黑龙江,却被一群拿着铁箭头的土著赶了回来?”
“告诉他我们饿得只能吃人?告诉他我们听说南边有个强大的势力,连面都没见着就吓破了胆?”
“督军大人和莫斯科的老爷们想听的是白银、黑貂皮和新征服的土地,不是我们的失败和恐惧!”
“我们必须继续向南前进,必须弄清楚那个‘黄河屯’的虚实。”
书记官帕尔金也附和道:“文书官大人说得对。我们必须获取更多关于那个势力的情报。”
“他们到底是什么人?是哪个国家的殖民者?兵力如何?武器装备如何?如果我们就此返回,这些关键信息一片空白,督军大人绝不会满意,甚至会遭到他严厉的申斥。”
波雅科夫继续蛊惑道:“想想看,那个叫‘黄河屯’的据点,一定聚集着周边所有部落的财富,有充足的粮食,有成捆的皮毛,还有温暖的房屋……那将是我们这次远征最大的收获。这足以让我们所有人加官进爵,并且获得梦寐以求的财富!”
“可是,万一他们有火枪,甚至有火炮……”安德烈忧心忡忡。
“火枪?”波雅科夫不屑地撇撇嘴,“也许只是几支从其他地方流落过去的旧货。这里的土著很会交易,弄到几支火枪并不奇怪。”
“而我们有勇敢的哥萨克射手,有经过考验的战斗技能。在真正的战斗面前,几支分散在土著手里的火枪,改变不了什么。”
尽管他内心深处也有几分疑虑和不安,但功勋的诱惑和对空手而归的恐惧,让波雅科夫依旧下定决心,等到天气转暖、冰雪消融后,就要带领探险队顺江而下,去探查一番那个神秘的“黄河屯”。
在这天的午后,波雅科夫正望着窗外纷飞的大雪,脑子里盘算着明年春天的行动计划,以及如何从日渐减少的“特殊口粮”中分配份额时,木门“砰”的一声被猛地撞开,一股凛冽的寒风裹挟着雪粒灌了进来。
一名哥萨克跌跌撞撞地冲了进来,他脸色惨白,嘴唇哆嗦着,皮帽上和胡须上都结满了冰霜,眼神里充满了惊魂未定。
“大……大人!不好了!”他气喘吁吁地喊道,声音因为恐惧而变调。
波雅科夫不悦地转过身,斥道:“慌什么!像被魔鬼追了屁股一样!发生了什么事?”
“大人,我是……是安德烈他们小队!”那名哥萨克咽了口唾沫,艰难地说道,“今天早上按照计划,我们去袭击上游那个叫‘乌金斯克’的土著人寨子,想弄点……弄点吃的。”
“然后呢?”波雅科夫的心提了起来,有种不祥的预感。
那个寨子规模较大,他们之前侦察过,防守似乎比别的寨子要严密一些。
“我们……我们刚开始靠近,寨墙里面就射来了箭,和以前一样。安德烈下令开枪还击,准备像以前一样压制他们,然后趁机冲进去。”
哥萨克的声音带着颤抖,“可是……可是就在我们开枪后,寨墙后面突然也响起了枪声!是的,我们听得非常真切,是火枪声!而且更响亮,更清脆!……子弹就打在我们前面的雪地里,溅起老高的雪沫!”
“什么?!”波雅科夫和闻声从角落里站起来的书记官帕尔金几乎同时失声惊呼。
“你听清楚了?确定是火枪?”帕尔金抢上前一步,急切地问道,脸色比刚才更加苍白。
“千真万确,书记官大人!”那名哥萨克用力点头,眼神中残留着恐惧,“我们都听到了!而且不止一声!有好几支火枪在开火!安德烈队长见情况不对,立刻下令撤退了……他让我先跑回来向你报告!”
木屋内陷入死一般的寂静,只有炉子里木柴燃烧的噼啪声和窗外愈发凄厉的风声。
波雅科夫感觉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比这远东的严寒更加刺骨。
土著人有了火枪?
而且听起来,似乎还是比他们手中这些老式火绳枪更先进的火器?
这怎么可能?!
他们从哪里得来的?难道是……
一个名字瞬间浮现在波雅科夫的脑海里——黄河屯!
如果土著人的火枪来自那个据点,那么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那个未知的势力不仅获悉了他们的到来,而且已经开始武装当地的土著部落来对抗他们!
波雅科夫猛地一拳砸在粗糙的木桌上,震得桌上的锡制酒杯跳了起来。
“黄河屯……”他从牙缝里挤出这几个字,脸色铁青。
书记官帕尔金忧心忡忡地凑近,低声道:“大人,情况不妙啊……如果他们能向土著提供火枪,那他们的实力恐怕远超我们的想象。我们……我们明年还要按原计划向东吗?”
波雅科夫没有立刻回答,他死死地盯着桌上那张简陋的地图,目光仿佛要穿透纸张,看到那个位于两江交汇处的神秘据点。
原本以为只是些稍强的土著,或者顶多是另一个殖民势力的小型前哨,现在看来,他们可能撞上了一块铁板。
恐惧和一种被挑战的愤怒在他心中交织。
撤退?
返回雅库茨克报告这个不利消息?
不,这不符合他的性格,也可能会毁掉他的前程。
但继续前进,风险无疑巨大。
他深吸了一口冰冷而污浊的空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告诉安德烈,还有所有人,以后的行动加倍小心!没有我的命令,不许再轻易攻击大型寨子!”
他先对那名报信的哥萨克下令,然后转向帕尔金,目光阴鸷,“至于明年……计划暂时不变。一切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但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蛮干了。”
“我们需要更多的情报,关于那个‘黄河屯’的一切!同时,要更加‘节省’我们的给养……”
他的目光不经意地扫过屋外那个关押着包括多普蒂乌尔在内的几名达斡尔俘虏的地窝子,眼神冰冷而残酷。
在这个遥远的、被冰雪覆盖的蛮荒之地,为了生存,也为了那渺茫的功勋,更深的罪恶似乎已在所难免。
而来自土著村寨里的枪声,如同一声警钟,预示着这片土地上,一场不可预知的风险正在酝酿。
——
(本章完)
1643年12月25日,乌姆列坎河口的寒风卷着雪粒,像无数把小刀子刮过沙俄探险队的临时营地。
所谓的“营地”,不过是匆匆搭建起的几座低矮半地穴式窝棚和一个充当指挥所与仓库的稍大木屋,周围用削尖的木桩粗略地围了一圈,权作防御。
营地中央,一小堆篝火在寒风中有气无力地燃烧着,几名裹着破烂裘皮、面容憔悴的哥萨克蜷缩在火堆旁,试图汲取一点微不足道的暖意。
瓦西里·波雅科夫,这位雅库茨克督军府派出的探险队首领,此刻正站在他那间相对“舒适”的窝棚里,透过窗户上蒙着的半透明油毡,阴沉地望着外面铅灰色的天空和漫天飞舞的雪。
今天,在西欧那些天主教徒看来是神圣的耶稣圣诞日,但对于他这个信奉东正教的俄国贵族军官而言,不过是这该死的东方苦寒之地又一个普通而难熬的日子(东正教的圣诞日是儒略历 12月 25日对应公历 1月 4日)。
半年前,他受雅库茨克督军彼得·戈洛文之命,率领这支由133名哥萨克、1名书记官、2名翻译和1名向导组成的探险队,前往传说中的富饶“黑龙江”,准备去获取无尽毛皮(尤其是黑貂)和传说中的银矿。
他们从雅库茨克出发,沿勒拿河及其支流艰难溯行,翻越了那道被当地人称为大兴安岭的巍峨山脉,付出了损失五名队员的代价,终于成为了第一批踏足黑龙江北岸支流——精奇里江(结雅河)流域的俄国人。
他们选择在乌姆列坎河口附近建立了这个过冬营地。
起初,他们满怀信心,以为凭借“文明世界”的货物——那些色彩鲜艳的玻璃珠、粗糙的印布--就能轻易从“愚昧而又无知”的土著那里换取急需的粮食和情报。
然而,现实给了他们沉重一击。
这里的土著人,与他们在西伯利亚遇到的其他部落截然不同。
他们不仅拒绝交易,眼神中甚至带着毫不掩饰的轻蔑。
波雅科夫还记得那个达斡尔老者,拿起一颗他们视为珍宝的玻璃珠,在手里掂了掂,随手扔在地上,嘴里嘟囔着他们听不懂的话,但那神态,分明像是在丢弃一件毫无价值的垃圾。
随队的通古斯向导低声翻译了大概:“他们说……他们有更好的。”
更好的?
波雅科夫起初不信的。
他们一路南来,就是凭借这些“文明世界”的商品,轻易就能从那些愚昧的土著手中换得大量珍贵皮毛和果腹的粮食。
但随后的探查让他心惊,这些土著人的部落村寨里,除了挂着一串串肉干和成筐的燕麦,还有一种圆滚滚的块茎(土豆)和金黄色的颗粒(玉米),他们穿着厚实的布和呢绒,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锋利的铁质刀剑、长矛和箭头。
甚至,一个颇有身份的土著首领还有一面巴掌大的镜子!
这里的富庶和文明程度,远超他们的想象。
这完全颠覆了俄国人对“土著”的认知。
波雅科夫对此,感到有些难以置信。
贸易失败,补给即将耗尽,波雅科夫选择了他们惯常的方式——武力抢掠。
然而,这些土著并非任人宰割的羔羊。
他们勇猛善战,利用熟悉的地形,用那些精良的铁质武器和精准的弓箭进行了激烈的反抗。
几次小规模的冲突下来,探险队虽然凭借火绳枪射杀了一些土著人,但自身也付出了十余人伤亡的惨重代价。
在这缺医少药、天寒地冻的鬼地方,受伤几乎就等于死亡,伤员的哀嚎声曾连续几夜在营地回荡。
恼羞成怒的波雅科夫与书记官伊万·帕尔金商议后,设下了一个圈套。
他们假意求和,邀请当地一位颇有威望的头人多普蒂乌尔前来谈判,承诺以合适的商品交换粮食,然后就离开这里。
当多普蒂乌尔带着几名随从前来时,波雅科夫悍然下令扣押了他们,以此作为人质,要挟部落提供粮食。
“只要他们还想让这个老家伙活命,就得把粮食交出来!”波雅科夫当时对书记官帕尔金这样说道,脸上带着残忍的得意。
然而,达斡尔人的抵抗并未停止。
他们试图营救,虽然被营地的简陋防御和火绳枪击退,但提供的粮食却少得可怜,根本不足以维持探险队的生存。
“一群顽固的野蛮人!”波雅科夫在土屋里暴躁地踱步,炭火盆的光芒映照着他扭曲的脸,“他们难道不在乎他们头人的死活吗?”
“文书官大人……”书记官帕尔金小心翼翼地建议,“或许……我们需要更严厉的警告。”
于是,波雅科夫命人割下了多普蒂乌尔的两根手指,派人送还给达斡尔部落。
凄厉的惨叫声和恶毒的诅咒声在营地里响彻不停,不断萦绕在他们的心头。
这一暴行又带来了一些粮食,但远远不够。
饥饿如同跗骨之蛆,啃噬着每个人的意志。
最终,求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人性。
不知从谁开始,那些在冲突中被杀死的达斡尔人的尸体,成了探险队的食物来源。
“为了活下去,为了沙皇的荣耀,我们必须不择手段!”波雅科夫在内心这样说服自己,也这样对部下宣称。
但每当看到哥萨克们围着篝火,沉默地分食那些“口粮”时,他心底深处也会泛起一丝寒意。
他知道,他们已经跨过了某种界限,变成了连自己都感到陌生的怪物。
自那以后,被探险队杀死的土著人的尸体,就没有再被随意丢弃,而是“精心”地保存下来,成了他们维持过冬的续命“粮食”。
这种亵渎人性的行为,虽然暂时缓解了饥饿,却也彻底玷污了他们的灵魂,并在当地土著人中散播了“吃人恶魔”的恐怖名声。
不过,从抓获的土著人口中,他们得知了一个更令人不安的消息:在南方两江交汇之处(精奇里江与黑龙江),存在一个被称为“黄河屯”强大的势力。
周边的土著部落都向这个势力表示臣服,并从他们手中获得大量优质的铁器、布匹、盐茶等物产。
“那个‘黄河屯’……他们是什么人?”波雅科夫曾追问被俘的多普蒂乌尔,尽管后者因为断指之痛和囚禁的折磨已十分虚弱。
多普蒂乌尔头人只是用充满仇恨的目光瞪着他,嘶哑地说:“……是真正的救世者……他们会……为我们主持公道,还会为我们报仇……”
波雅科夫闻言,不由心沉了几分。
一个比他们更早抵达大江之畔,并且还能向土著部落提供大量文明世界商品的势力?
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也使得探险队内部产生了分歧。
“大人……”一名满脸胡须、眼神疲惫的老哥萨克,安德烈·伊万诺夫,试探性地开口,“我们不能再往前走了。天气转暖时,我们应该带着现在收集到的皮毛和测绘的地图返回雅库茨克。”
“那个叫‘黄河屯’的势力……他们能有许多文明世界的商品,说不定也有火枪,说明绝不简单。我们这点人,经不起更大的损失了。”
波雅科夫听了,当即勃然大怒。
他严词驳斥了这个建议,他不能接受自己历经千辛万苦抵达这里,却因为一个尚未证实的威胁就灰溜溜地回去。
“返回?我们回去后应该告诉督军大人什么?告诉他我们找到了黑龙江,却被一群拿着铁箭头的土著赶了回来?”
“告诉他我们饿得只能吃人?告诉他我们听说南边有个强大的势力,连面都没见着就吓破了胆?”
“督军大人和莫斯科的老爷们想听的是白银、黑貂皮和新征服的土地,不是我们的失败和恐惧!”
“我们必须继续向南前进,必须弄清楚那个‘黄河屯’的虚实。”
书记官帕尔金也附和道:“文书官大人说得对。我们必须获取更多关于那个势力的情报。”
“他们到底是什么人?是哪个国家的殖民者?兵力如何?武器装备如何?如果我们就此返回,这些关键信息一片空白,督军大人绝不会满意,甚至会遭到他严厉的申斥。”
波雅科夫继续蛊惑道:“想想看,那个叫‘黄河屯’的据点,一定聚集着周边所有部落的财富,有充足的粮食,有成捆的皮毛,还有温暖的房屋……那将是我们这次远征最大的收获。这足以让我们所有人加官进爵,并且获得梦寐以求的财富!”
“可是,万一他们有火枪,甚至有火炮……”安德烈忧心忡忡。
“火枪?”波雅科夫不屑地撇撇嘴,“也许只是几支从其他地方流落过去的旧货。这里的土著很会交易,弄到几支火枪并不奇怪。”
“而我们有勇敢的哥萨克射手,有经过考验的战斗技能。在真正的战斗面前,几支分散在土著手里的火枪,改变不了什么。”
尽管他内心深处也有几分疑虑和不安,但功勋的诱惑和对空手而归的恐惧,让波雅科夫依旧下定决心,等到天气转暖、冰雪消融后,就要带领探险队顺江而下,去探查一番那个神秘的“黄河屯”。
在这天的午后,波雅科夫正望着窗外纷飞的大雪,脑子里盘算着明年春天的行动计划,以及如何从日渐减少的“特殊口粮”中分配份额时,木门“砰”的一声被猛地撞开,一股凛冽的寒风裹挟着雪粒灌了进来。
一名哥萨克跌跌撞撞地冲了进来,他脸色惨白,嘴唇哆嗦着,皮帽上和胡须上都结满了冰霜,眼神里充满了惊魂未定。
“大……大人!不好了!”他气喘吁吁地喊道,声音因为恐惧而变调。
波雅科夫不悦地转过身,斥道:“慌什么!像被魔鬼追了屁股一样!发生了什么事?”
“大人,我是……是安德烈他们小队!”那名哥萨克咽了口唾沫,艰难地说道,“今天早上按照计划,我们去袭击上游那个叫‘乌金斯克’的土著人寨子,想弄点……弄点吃的。”
“然后呢?”波雅科夫的心提了起来,有种不祥的预感。
那个寨子规模较大,他们之前侦察过,防守似乎比别的寨子要严密一些。
“我们……我们刚开始靠近,寨墙里面就射来了箭,和以前一样。安德烈下令开枪还击,准备像以前一样压制他们,然后趁机冲进去。”
哥萨克的声音带着颤抖,“可是……可是就在我们开枪后,寨墙后面突然也响起了枪声!是的,我们听得非常真切,是火枪声!而且更响亮,更清脆!……子弹就打在我们前面的雪地里,溅起老高的雪沫!”
“什么?!”波雅科夫和闻声从角落里站起来的书记官帕尔金几乎同时失声惊呼。
“你听清楚了?确定是火枪?”帕尔金抢上前一步,急切地问道,脸色比刚才更加苍白。
“千真万确,书记官大人!”那名哥萨克用力点头,眼神中残留着恐惧,“我们都听到了!而且不止一声!有好几支火枪在开火!安德烈队长见情况不对,立刻下令撤退了……他让我先跑回来向你报告!”
木屋内陷入死一般的寂静,只有炉子里木柴燃烧的噼啪声和窗外愈发凄厉的风声。
波雅科夫感觉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比这远东的严寒更加刺骨。
土著人有了火枪?
而且听起来,似乎还是比他们手中这些老式火绳枪更先进的火器?
这怎么可能?!
他们从哪里得来的?难道是……
一个名字瞬间浮现在波雅科夫的脑海里——黄河屯!
如果土著人的火枪来自那个据点,那么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那个未知的势力不仅获悉了他们的到来,而且已经开始武装当地的土著部落来对抗他们!
波雅科夫猛地一拳砸在粗糙的木桌上,震得桌上的锡制酒杯跳了起来。
“黄河屯……”他从牙缝里挤出这几个字,脸色铁青。
书记官帕尔金忧心忡忡地凑近,低声道:“大人,情况不妙啊……如果他们能向土著提供火枪,那他们的实力恐怕远超我们的想象。我们……我们明年还要按原计划向东吗?”
波雅科夫没有立刻回答,他死死地盯着桌上那张简陋的地图,目光仿佛要穿透纸张,看到那个位于两江交汇处的神秘据点。
原本以为只是些稍强的土著,或者顶多是另一个殖民势力的小型前哨,现在看来,他们可能撞上了一块铁板。
恐惧和一种被挑战的愤怒在他心中交织。
撤退?
返回雅库茨克报告这个不利消息?
不,这不符合他的性格,也可能会毁掉他的前程。
但继续前进,风险无疑巨大。
他深吸了一口冰冷而污浊的空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告诉安德烈,还有所有人,以后的行动加倍小心!没有我的命令,不许再轻易攻击大型寨子!”
他先对那名报信的哥萨克下令,然后转向帕尔金,目光阴鸷,“至于明年……计划暂时不变。一切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但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蛮干了。”
“我们需要更多的情报,关于那个‘黄河屯’的一切!同时,要更加‘节省’我们的给养……”
他的目光不经意地扫过屋外那个关押着包括多普蒂乌尔在内的几名达斡尔俘虏的地窝子,眼神冰冷而残酷。
在这个遥远的、被冰雪覆盖的蛮荒之地,为了生存,也为了那渺茫的功勋,更深的罪恶似乎已在所难免。
而来自土著村寨里的枪声,如同一声警钟,预示着这片土地上,一场不可预知的风险正在酝酿。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