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上海三日
第297章 上海三日
这是苏联突然中断援助的nk-3型轴承技术吗?
翻开另一本笔记的扉页,是哈尔滨轴承厂1958年的实验记录!靠,这里的数据真完整。
林哲赶紧抄录起来,准备回去后再验证。妈的,应该搞个照相机,下次就去买。
窗外传来游行队伍的吶喊:“节约每一粒粮食,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转天清晨五点的十六铺码头,晨雾中飘著烂菜叶的酸臭。
清晨五点半,十六铺码头笼罩在灰濛濛的雾气里。林哲裹著一件不起眼的藏蓝色工装,慢悠悠地进黑市。
黑市里人头攒动,但气氛压抑。大多数人都缩著脖子,眼神警惕地扫视四周,生怕被市管会的人盯上。
摊贩们不敢大声吆喝,只是低声报著价格:
“五斤全国粮票,换一块瑞士手錶—”
“工业券换鸡蛋,三张券一个!”
“苏联望远镜,只要十斤米”
林哲蹲在一个卖旧货的摊子前,隨手翻检著几本破旧的英文技术手册。
摊主是个瘦削的中年人,眼窝深陷,显然饿得不轻。
“同志,对哪本有兴趣?”摊主声音沙哑。
林哲没急著回答,而是从兜里摸出一块巧克力,黑市上罕见的东西。
摊主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喉咙不自觉地滚动了一下。
“这本《美国机械工程手册》,”林哲漫不经心地翻著书页,“加上那个德国万用表,换这块巧克力,怎么样?”
摊主咽了口唾沫,犹豫了一下,最终点头:“行———-但您得再加半斤粮票。”
林哲笑了笑,从怀里摸出一张全国粮票递过去。
摊主接过,手指微微发抖,赶紧塞进贴身的衣兜里。
离开摊位后,林哲拐进一条窄巷,確认四下无人,把东西放进空间,又取出一小袋白砂。
他刚把塞回口袋,巷口突然传来脚步声。
一个穿补丁袄的小男孩怯生生地站在那儿,眼晴直勾勾地盯著他的口袋。
“叔叔—”孩子的声音细若蚊蝇,“我娘病了,能换点吗?我有这个————
他摊开手心,是一枚锈跡斑斑的铜齿轮,看样式像是民国时期的进口机械零件。
林哲蹲下身,把一小包白,又加了两块压缩饼乾,塞进孩子手里。
“拿去吧,齿轮我收下了。”
男孩愣了一秒,隨即紧紧住食物,转身就跑,生怕他反悔。
林哲摇摇头,继续逛著黑市。他在一个卖旧钟錶的摊子前停下,看中了一块破损的瑞士怀表一一表壳裂了,但机芯完好。
“这个怎么换?”
摊主是个戴眼镜的老头,抬眼打量他:“二十斤全国粮票,或者——三斤白面。”
林哲直接从怀里摸出一小袋精麵粉,放在摊位上。
老头瞪大眼睛,手指颤抖著解开袋子,捏了一撮放进嘴里,確认是真货后,赶紧把怀表推给他。
“同志,您———还有吗?”老头压低声音,“我家里还有几本苏联的技术书——“”
林哲微微一笑:“明天这个时候,我还来。”
离开黑市时,天已大亮。林哲拐进一家早点铺,要了一碗豆浆。
邻桌几个工人正低声抱怨:
“这个月粮票又不够了——
“听说乡下饿死人了———”
林哲喝完豆浆,起身离开,每次听到这个话林哲都非常有愧疚感,只能躲开。
第三日清晨,林哲退了招待所的房间,拎著那只磨损的牛皮行李箱,慢悠悠地晃进了南京路。
国营商店的橱窗擦得亮,但里头陈列的商品却少得可怜。
塘瓷缸、竹壳热水瓶、印著“劳动光荣“的白毛巾,整整齐齐地摆著,像是生怕被人看出库存的寒酸。
拐进上海妇女用品商店,玻璃柜檯里摆著些稀罕物件一一真丝围巾、雪膏、镀金的发卡。
这些东西在物资紧缺的年代显得格外奢侈,普通工人赞半年工资也未必捨得买。
“同志,要看看什么?“售货员是个烫著捲髮的年轻姑娘,眼睛瞟向他手腕上那块半旧的瑞士表。
林哲的目光落在一方绣著缠枝牡丹的真丝手帕上,针脚细密,配色雅致,
“这个怎么卖?『
“十二块,外加两张工业券。“售货员见他犹豫,又压低声音:“杭州都锦生的手艺,去年广交会的样品......”
他笑了笑,从內袋掏出皮夹。售货员警见里头露出的全国粮票边角,態度立刻热络起来,转身从柜檯底下摸出个铁盒:
“还有更好的,您看这盒鸭蛋粉....
2
最后他包了几方手帕、几盒谢馥春的香粉,又挑了几支镀金的髮簪。
转过街角,他走进一家掛著“文物收购处“牌子的旧店铺。
店內光线昏暗,博古架上摆著些真假难辨的瓷器,墙角堆著泛黄的字画。
穿对襟褂子的老掌柜正在擦拭一方砚台,见他进来,眼皮都没抬:“外匯券收东西,
人民幣卖东西。”
林哲没答话,目光却被柜檯角落里一只青铜小炉吸引。炉身不过巴掌大,三足圆腹,
盖钮雕成龙盘绕之形。
最奇的是炉腹內壁隱约可见八卦纹样,积年的香灰下还藏著些暗红色痕跡。
这怎么像离火丹炉呢,这还是前段日子林哲在一本破书上看到的。
“光绪年间的宣德炉,“老掌柜不知何时凑了过来,“八十块,不要券。“
林哲不动声色地摩炉身,指腹触到內壁几个细小的凹点,可能是添置“水火丹砂“的孔窍。
“我要了。“他数出八张十元钞票,又状若隨意地指了指旁边一本破旧的《芥子园画谱》:“搭上这个吧。“
老掌柜咧嘴一笑,露出颗金牙:“您是个懂行的。“
走出店铺时,林哲把香炉放进空间。南京路上行人匆匆,有个挎著菜篮的老太太正弯腰捡起掉落的菜叶。
他站在街角看了一会儿,突然觉得有些心酸,不忍再看,直接往火车站走去。
冬日的站台上飘著细碎的雪粒,像撒了一把盐。林哲拎著牛皮行李箱,踩著结霜的铁轨枕木,朝那列绿皮火车走去。
车厢外壁结著薄冰,玻璃窗上凝著厚厚的霜。透过结霜的车窗,他看见站台上几个裹著破袄的孩子追著火车跑。
走廊里挤满了人,大多数是干部模样,拎著印有单位名称的公文包,脸色青白,眼窝深陷。
偶尔有人从兜里摸出半块掺了玉米芯的窝头,小心翼翼地咬一口,又赶紧包好藏起来。
对面硬座车厢更惨,人挨人,人挤人,有个戴眼镜的知识分子模样的男人,正用铅笔在笔记本上计算著什么,算著算著突然捂住胃部,额头渗出冷汗。
列车员推著小车经过,上面摆著几碗热气腾腾的麵条一一真正的白麵条,汤上漂著油,香气瞬间充满车厢。
“餐车还有供应,凭处级以上介绍信购买!“
几个穿呢子大衣的干部立刻掏出证件,而普通乘客只能咽著口水,把脸转向窗外。
这是苏联突然中断援助的nk-3型轴承技术吗?
翻开另一本笔记的扉页,是哈尔滨轴承厂1958年的实验记录!靠,这里的数据真完整。
林哲赶紧抄录起来,准备回去后再验证。妈的,应该搞个照相机,下次就去买。
窗外传来游行队伍的吶喊:“节约每一粒粮食,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转天清晨五点的十六铺码头,晨雾中飘著烂菜叶的酸臭。
清晨五点半,十六铺码头笼罩在灰濛濛的雾气里。林哲裹著一件不起眼的藏蓝色工装,慢悠悠地进黑市。
黑市里人头攒动,但气氛压抑。大多数人都缩著脖子,眼神警惕地扫视四周,生怕被市管会的人盯上。
摊贩们不敢大声吆喝,只是低声报著价格:
“五斤全国粮票,换一块瑞士手錶—”
“工业券换鸡蛋,三张券一个!”
“苏联望远镜,只要十斤米”
林哲蹲在一个卖旧货的摊子前,隨手翻检著几本破旧的英文技术手册。
摊主是个瘦削的中年人,眼窝深陷,显然饿得不轻。
“同志,对哪本有兴趣?”摊主声音沙哑。
林哲没急著回答,而是从兜里摸出一块巧克力,黑市上罕见的东西。
摊主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喉咙不自觉地滚动了一下。
“这本《美国机械工程手册》,”林哲漫不经心地翻著书页,“加上那个德国万用表,换这块巧克力,怎么样?”
摊主咽了口唾沫,犹豫了一下,最终点头:“行———-但您得再加半斤粮票。”
林哲笑了笑,从怀里摸出一张全国粮票递过去。
摊主接过,手指微微发抖,赶紧塞进贴身的衣兜里。
离开摊位后,林哲拐进一条窄巷,確认四下无人,把东西放进空间,又取出一小袋白砂。
他刚把塞回口袋,巷口突然传来脚步声。
一个穿补丁袄的小男孩怯生生地站在那儿,眼晴直勾勾地盯著他的口袋。
“叔叔—”孩子的声音细若蚊蝇,“我娘病了,能换点吗?我有这个————
他摊开手心,是一枚锈跡斑斑的铜齿轮,看样式像是民国时期的进口机械零件。
林哲蹲下身,把一小包白,又加了两块压缩饼乾,塞进孩子手里。
“拿去吧,齿轮我收下了。”
男孩愣了一秒,隨即紧紧住食物,转身就跑,生怕他反悔。
林哲摇摇头,继续逛著黑市。他在一个卖旧钟錶的摊子前停下,看中了一块破损的瑞士怀表一一表壳裂了,但机芯完好。
“这个怎么换?”
摊主是个戴眼镜的老头,抬眼打量他:“二十斤全国粮票,或者——三斤白面。”
林哲直接从怀里摸出一小袋精麵粉,放在摊位上。
老头瞪大眼睛,手指颤抖著解开袋子,捏了一撮放进嘴里,確认是真货后,赶紧把怀表推给他。
“同志,您———还有吗?”老头压低声音,“我家里还有几本苏联的技术书——“”
林哲微微一笑:“明天这个时候,我还来。”
离开黑市时,天已大亮。林哲拐进一家早点铺,要了一碗豆浆。
邻桌几个工人正低声抱怨:
“这个月粮票又不够了——
“听说乡下饿死人了———”
林哲喝完豆浆,起身离开,每次听到这个话林哲都非常有愧疚感,只能躲开。
第三日清晨,林哲退了招待所的房间,拎著那只磨损的牛皮行李箱,慢悠悠地晃进了南京路。
国营商店的橱窗擦得亮,但里头陈列的商品却少得可怜。
塘瓷缸、竹壳热水瓶、印著“劳动光荣“的白毛巾,整整齐齐地摆著,像是生怕被人看出库存的寒酸。
拐进上海妇女用品商店,玻璃柜檯里摆著些稀罕物件一一真丝围巾、雪膏、镀金的发卡。
这些东西在物资紧缺的年代显得格外奢侈,普通工人赞半年工资也未必捨得买。
“同志,要看看什么?“售货员是个烫著捲髮的年轻姑娘,眼睛瞟向他手腕上那块半旧的瑞士表。
林哲的目光落在一方绣著缠枝牡丹的真丝手帕上,针脚细密,配色雅致,
“这个怎么卖?『
“十二块,外加两张工业券。“售货员见他犹豫,又压低声音:“杭州都锦生的手艺,去年广交会的样品......”
他笑了笑,从內袋掏出皮夹。售货员警见里头露出的全国粮票边角,態度立刻热络起来,转身从柜檯底下摸出个铁盒:
“还有更好的,您看这盒鸭蛋粉....
2
最后他包了几方手帕、几盒谢馥春的香粉,又挑了几支镀金的髮簪。
转过街角,他走进一家掛著“文物收购处“牌子的旧店铺。
店內光线昏暗,博古架上摆著些真假难辨的瓷器,墙角堆著泛黄的字画。
穿对襟褂子的老掌柜正在擦拭一方砚台,见他进来,眼皮都没抬:“外匯券收东西,
人民幣卖东西。”
林哲没答话,目光却被柜檯角落里一只青铜小炉吸引。炉身不过巴掌大,三足圆腹,
盖钮雕成龙盘绕之形。
最奇的是炉腹內壁隱约可见八卦纹样,积年的香灰下还藏著些暗红色痕跡。
这怎么像离火丹炉呢,这还是前段日子林哲在一本破书上看到的。
“光绪年间的宣德炉,“老掌柜不知何时凑了过来,“八十块,不要券。“
林哲不动声色地摩炉身,指腹触到內壁几个细小的凹点,可能是添置“水火丹砂“的孔窍。
“我要了。“他数出八张十元钞票,又状若隨意地指了指旁边一本破旧的《芥子园画谱》:“搭上这个吧。“
老掌柜咧嘴一笑,露出颗金牙:“您是个懂行的。“
走出店铺时,林哲把香炉放进空间。南京路上行人匆匆,有个挎著菜篮的老太太正弯腰捡起掉落的菜叶。
他站在街角看了一会儿,突然觉得有些心酸,不忍再看,直接往火车站走去。
冬日的站台上飘著细碎的雪粒,像撒了一把盐。林哲拎著牛皮行李箱,踩著结霜的铁轨枕木,朝那列绿皮火车走去。
车厢外壁结著薄冰,玻璃窗上凝著厚厚的霜。透过结霜的车窗,他看见站台上几个裹著破袄的孩子追著火车跑。
走廊里挤满了人,大多数是干部模样,拎著印有单位名称的公文包,脸色青白,眼窝深陷。
偶尔有人从兜里摸出半块掺了玉米芯的窝头,小心翼翼地咬一口,又赶紧包好藏起来。
对面硬座车厢更惨,人挨人,人挤人,有个戴眼镜的知识分子模样的男人,正用铅笔在笔记本上计算著什么,算著算著突然捂住胃部,额头渗出冷汗。
列车员推著小车经过,上面摆著几碗热气腾腾的麵条一一真正的白麵条,汤上漂著油,香气瞬间充满车厢。
“餐车还有供应,凭处级以上介绍信购买!“
几个穿呢子大衣的干部立刻掏出证件,而普通乘客只能咽著口水,把脸转向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