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车厢浮世绘
第298章 车厢浮世绘
林哲挤进去包厢,包厢里已经坐了两个人:
靠窗的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呢子中山装熨得笔挺,正用钢笔在文件上批註;
对面坐著个戴眼镜的学者模样的人,膝盖上摊开一本俄文期刊。
林哲放下箱子,搓了搓冻僵的手:“同志,请问这里是6號包厢吗?『
中年人抬起头,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带著审视:“是的。你是..:“
“第三钢铁厂技术员林哲。“他掏出工作证,“去上海出差的返程。
2
眼镜学者闻言抬起头:“钢铁厂的?我是南京大学物理系周明远。
这时包厢门又被推开,一个满脸风霜的老农挤了进来,身后拖著几个鼓鼓的麻袋:“劳驾让让..:“浓重的河北口音。
“这位老同志是?“周教授问道。
“俺是保定红旗公社的王德贵。“老农把麻袋塞到铺位下,“去上海学习新式农具使用。“
他布满裂口的手从怀里摸出介绍信,上面盖著公社的大红章。
林哲刚想帮忙安置行李,包厢里又进来个穿旧军装的男人。
他左脸颊有道疤,一进门就利落地敬了个军礼:“赵铁柱,原志愿军炮兵团,转业到石家庄机械厂。“
最后进来的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年,蓝布袄外罩著件半新的呢子外套,手里紧紧著个牛皮纸信封:
“我叫方卫国,上海光明中学高三学生..:“他的声音有些紧张,“父亲调任bj工作,我跟著去备考...“
六人正寒暄著,包厢门再次打开。一个三十出头的女同志站在门口,白大褂下露出深蓝色列寧装:“请问这里是...“
“请进请进!“周教授连忙起身,“您是...“
“陈玉梅,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医生,去bj参加医疗培训。“她晃了晃胸前的工作证,
红十字药箱隨著动作发出玻璃瓶碰撞的轻响。
林哲注意到李处长(那位穿呢子中山装的)在听到“医生“时,下意识摸了摸左胸口袋。而老赵的目光在陈医生的药箱上停留了几秒。
“都站著做什么?“王支书拍拍铺位,“挤挤都能坐下。这年头能坐上臥铺都是缘分。“
列车开动后,王支书从麻袋里掏出几个烤红薯,表皮焦黑,冒著热气。
“自家地里偷种的,“他压低声音,布满老茧的手指开红薯,橙黄的在昏暗的车厢里格外鲜艷,“农技站说这是新品种,抗旱。“
红薯的甜香在包厢里瀰漫。李处长推了推金丝眼镜,从公文包取出个铝製饭盒。
掀开时油脂的香气立刻盖过了红薯味,白米饭上整齐码著三片红烧肉,肥瘦相间,酱色透亮。
“部里特供。“李处长语气平淡,却特意把饭盒往中间放了放。
林哲注意到他手腕上的上海表在晃动,錶带勒出的红痕还没消退。
方卫国不自觉地咽了咽口水,突然起身:“我、我去趟厕所...“
“坐下!“老赵一把拽住他,从军装內袋掏出个布包,层层打开是半块发黑的窝头,“掺了榆树皮的,尝尝?“窝头上还留著牙印。
陈医生默默打开药箱,取出几支葡萄口服液:“备考的学生最需要营养..:“
天刚蒙蒙亮,列车在德州站临时停靠。
林哲被窗外嘈杂的人声惊醒,掀开窗帘一角,看见月台上挤满了人,几个铁路职工正从货车上卸下几麻袋杂合面,扯著嗓子喊:
“凭车票购买,每人限两斤!不要粮票!『
包厢里,王支书已经一骨碌爬起来,拉著布鞋就要往外冲:“俺得给村里梢点回去!“
“等等。“林哲从铺位下抽出个布口袋,“人多,我帮您一块儿排队。“
陈医生也醒了,拢了拢头髮,从药箱里摸出几张皱巴巴的钞票:“麻烦帮我带一份—.“
她看了眼还在熟睡的方卫国,压低声音,“那孩子昨晚发烧,得吃点正经粮食。“
林哲点点头,刚要出门,却见李处长也坐了起来,金丝眼镜后的目光闪烁:“咳“
帮我————也带两斤。“
月台上寒风刺骨,排队的人群像冻僵的麦穗,缩著脖子著脚。林哲裹紧袄,数了数手里的钱和布袋子,足足要买六人份。
前面的大娘回头打量他:“小伙子,买这么多?“
“帮包厢里的同志带的。“他笑了笑,“有个学生,还有个大夫。“
大娘咂咂嘴:“现在像你这样的年轻人不多了———
当林哲拎著鼓鼓囊囊的面袋子回到包厢时,王支书一把接过,粗糙的手指捏起一撮杂合面捻了捻:“成色不错!掺了豆粉!“
陈医生已经支起了塘瓷缸,用热水冲了碗糊糊递给方卫国:“趁热喝。“
少年捧著缸子,热气模糊了眼镜片,喉结动了动,却没急著喝,而是先推给陈医生:“您先———.“
李处长接过自己的那份,沉默了一会儿,突然从公文包里摸出个油纸包,打开是几块冰:“配这个吃。“
老赵咧嘴一笑,变戏法似的摸出个军用水壶:“俺这儿还有地瓜烧!
六个人就著烧酒和冰分食杂合麵糊糊,热气在冰冷的车窗上凝成一片白雾。
王支书讲起村里抗旱的笑话,连李处长都忍不住笑出了声。
列车缓缓停靠,站台上人声增杂。
方卫国第一个衝出去,扑进父亲怀里。
王支书扛著麻袋,朝眾人挥挥手:“俺得赶去农业部匯报,回头来保定,请你们吃新收的生!”
李处长整了整呢子大衣,朝林哲点点头:“治金部的车在西门等著。”他顿了顿,又补了一句,“有空来部里坐坐。”
老赵背上行李卷,咧嘴一笑:“俺得去石家庄报到,回头写信!”
陈医生拎看药箱和网兜,站在月台上张望。
林哲拖著行李箱走过去:“陈大夫,铁路医院往东走,我送您一段。”
林哲笑道:“那我送您一趟吧,巧了,我正好知道那里。”
陈医生挑眉笑眉:“哦,你怎么知道,姐姐我儿子都快十岁了,哈哈。“
林哲哈哈笑道:“陈大夫,您开什么玩笑。我邻居家小妹在中药房工作,叫何雨水,
我送她去过,正好认识路。”
陈医生笑道:“哈哈,那是我误会了。”
雪后的北京城,屋檐下掛著冰溜子,阳光一照,滴答滴答落水。
两人穿过大柵栏,拐进一条窄胡同。
“雨水那丫头,小的时候妈妈就走了,爸爸又跟著个寡妇跑了,家里还有个拎不清的哥哥,我能帮就帮一下。“林哲边走边说,
“后来考上中专,我托人给分到铁路医院中药房。“
陈医生笑了:“那你们也算青梅竹马。“
林哲笑道:“小孩子大了,总想出去看看。”
陈医生看到林哲把自己送到医院门口,也没有说要进去,也没有说破。
把自己的联繫方式和可是告诉他,然后说道:“我至少要待半年,有机会找我来玩,
你就算是我在京城的第一个朋友了。”
林哲也把地址和电话给了她,挥手离开了。
林哲挤进去包厢,包厢里已经坐了两个人:
靠窗的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呢子中山装熨得笔挺,正用钢笔在文件上批註;
对面坐著个戴眼镜的学者模样的人,膝盖上摊开一本俄文期刊。
林哲放下箱子,搓了搓冻僵的手:“同志,请问这里是6號包厢吗?『
中年人抬起头,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带著审视:“是的。你是..:“
“第三钢铁厂技术员林哲。“他掏出工作证,“去上海出差的返程。
2
眼镜学者闻言抬起头:“钢铁厂的?我是南京大学物理系周明远。
这时包厢门又被推开,一个满脸风霜的老农挤了进来,身后拖著几个鼓鼓的麻袋:“劳驾让让..:“浓重的河北口音。
“这位老同志是?“周教授问道。
“俺是保定红旗公社的王德贵。“老农把麻袋塞到铺位下,“去上海学习新式农具使用。“
他布满裂口的手从怀里摸出介绍信,上面盖著公社的大红章。
林哲刚想帮忙安置行李,包厢里又进来个穿旧军装的男人。
他左脸颊有道疤,一进门就利落地敬了个军礼:“赵铁柱,原志愿军炮兵团,转业到石家庄机械厂。“
最后进来的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年,蓝布袄外罩著件半新的呢子外套,手里紧紧著个牛皮纸信封:
“我叫方卫国,上海光明中学高三学生..:“他的声音有些紧张,“父亲调任bj工作,我跟著去备考...“
六人正寒暄著,包厢门再次打开。一个三十出头的女同志站在门口,白大褂下露出深蓝色列寧装:“请问这里是...“
“请进请进!“周教授连忙起身,“您是...“
“陈玉梅,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医生,去bj参加医疗培训。“她晃了晃胸前的工作证,
红十字药箱隨著动作发出玻璃瓶碰撞的轻响。
林哲注意到李处长(那位穿呢子中山装的)在听到“医生“时,下意识摸了摸左胸口袋。而老赵的目光在陈医生的药箱上停留了几秒。
“都站著做什么?“王支书拍拍铺位,“挤挤都能坐下。这年头能坐上臥铺都是缘分。“
列车开动后,王支书从麻袋里掏出几个烤红薯,表皮焦黑,冒著热气。
“自家地里偷种的,“他压低声音,布满老茧的手指开红薯,橙黄的在昏暗的车厢里格外鲜艷,“农技站说这是新品种,抗旱。“
红薯的甜香在包厢里瀰漫。李处长推了推金丝眼镜,从公文包取出个铝製饭盒。
掀开时油脂的香气立刻盖过了红薯味,白米饭上整齐码著三片红烧肉,肥瘦相间,酱色透亮。
“部里特供。“李处长语气平淡,却特意把饭盒往中间放了放。
林哲注意到他手腕上的上海表在晃动,錶带勒出的红痕还没消退。
方卫国不自觉地咽了咽口水,突然起身:“我、我去趟厕所...“
“坐下!“老赵一把拽住他,从军装內袋掏出个布包,层层打开是半块发黑的窝头,“掺了榆树皮的,尝尝?“窝头上还留著牙印。
陈医生默默打开药箱,取出几支葡萄口服液:“备考的学生最需要营养..:“
天刚蒙蒙亮,列车在德州站临时停靠。
林哲被窗外嘈杂的人声惊醒,掀开窗帘一角,看见月台上挤满了人,几个铁路职工正从货车上卸下几麻袋杂合面,扯著嗓子喊:
“凭车票购买,每人限两斤!不要粮票!『
包厢里,王支书已经一骨碌爬起来,拉著布鞋就要往外冲:“俺得给村里梢点回去!“
“等等。“林哲从铺位下抽出个布口袋,“人多,我帮您一块儿排队。“
陈医生也醒了,拢了拢头髮,从药箱里摸出几张皱巴巴的钞票:“麻烦帮我带一份—.“
她看了眼还在熟睡的方卫国,压低声音,“那孩子昨晚发烧,得吃点正经粮食。“
林哲点点头,刚要出门,却见李处长也坐了起来,金丝眼镜后的目光闪烁:“咳“
帮我————也带两斤。“
月台上寒风刺骨,排队的人群像冻僵的麦穗,缩著脖子著脚。林哲裹紧袄,数了数手里的钱和布袋子,足足要买六人份。
前面的大娘回头打量他:“小伙子,买这么多?“
“帮包厢里的同志带的。“他笑了笑,“有个学生,还有个大夫。“
大娘咂咂嘴:“现在像你这样的年轻人不多了———
当林哲拎著鼓鼓囊囊的面袋子回到包厢时,王支书一把接过,粗糙的手指捏起一撮杂合面捻了捻:“成色不错!掺了豆粉!“
陈医生已经支起了塘瓷缸,用热水冲了碗糊糊递给方卫国:“趁热喝。“
少年捧著缸子,热气模糊了眼镜片,喉结动了动,却没急著喝,而是先推给陈医生:“您先———.“
李处长接过自己的那份,沉默了一会儿,突然从公文包里摸出个油纸包,打开是几块冰:“配这个吃。“
老赵咧嘴一笑,变戏法似的摸出个军用水壶:“俺这儿还有地瓜烧!
六个人就著烧酒和冰分食杂合麵糊糊,热气在冰冷的车窗上凝成一片白雾。
王支书讲起村里抗旱的笑话,连李处长都忍不住笑出了声。
列车缓缓停靠,站台上人声增杂。
方卫国第一个衝出去,扑进父亲怀里。
王支书扛著麻袋,朝眾人挥挥手:“俺得赶去农业部匯报,回头来保定,请你们吃新收的生!”
李处长整了整呢子大衣,朝林哲点点头:“治金部的车在西门等著。”他顿了顿,又补了一句,“有空来部里坐坐。”
老赵背上行李卷,咧嘴一笑:“俺得去石家庄报到,回头写信!”
陈医生拎看药箱和网兜,站在月台上张望。
林哲拖著行李箱走过去:“陈大夫,铁路医院往东走,我送您一段。”
林哲笑道:“那我送您一趟吧,巧了,我正好知道那里。”
陈医生挑眉笑眉:“哦,你怎么知道,姐姐我儿子都快十岁了,哈哈。“
林哲哈哈笑道:“陈大夫,您开什么玩笑。我邻居家小妹在中药房工作,叫何雨水,
我送她去过,正好认识路。”
陈医生笑道:“哈哈,那是我误会了。”
雪后的北京城,屋檐下掛著冰溜子,阳光一照,滴答滴答落水。
两人穿过大柵栏,拐进一条窄胡同。
“雨水那丫头,小的时候妈妈就走了,爸爸又跟著个寡妇跑了,家里还有个拎不清的哥哥,我能帮就帮一下。“林哲边走边说,
“后来考上中专,我托人给分到铁路医院中药房。“
陈医生笑了:“那你们也算青梅竹马。“
林哲笑道:“小孩子大了,总想出去看看。”
陈医生看到林哲把自己送到医院门口,也没有说要进去,也没有说破。
把自己的联繫方式和可是告诉他,然后说道:“我至少要待半年,有机会找我来玩,
你就算是我在京城的第一个朋友了。”
林哲也把地址和电话给了她,挥手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