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孤家寡人的崇禎
  洪武十三年的奉天殿內,天幕上正展示著洛阳城破,福王朱常洵被李自成军队处决的惨状。画面中,堆积如山的金银珠宝从福王府邸搬出,与城外饿殍遍野的景象形成刺眼对比。
  “蠢货!守財奴!!”朱元璋气得鬚髮皆张,几乎要將龙椅的扶手拍碎,“咱怎么有这种不肖子孙!寧可抱著金银饿死,也不肯拿出来犒赏军士、賑济灾民!洛阳这等坚城,若有粮餉,何至於此?他这不是守財,是找死!丟尽了咱老朱家的脸!”
  朱棣也在一旁摇头:“此等鼠目寸光之辈,死不足惜!若我在洛阳,即便散尽家財,也要组织军民,与流贼血战到底!”
  殿內一眾开国勛臣无不愤慨,纷纷斥责福王的愚蠢吝嗇。
  然而,就在此时,天幕画面微微一转,文字內容悄然变化,仿佛有一个冷静的声音在为其辩解:
  然,福王朱常洵果真全然吝嗇昏聵至此乎?亦或另有隱情?非不愿也,实不敢也!
  “嗯?”朱元璋的怒骂戛然而止,眉头紧锁,“不敢?他一个亲王,在自家封地,有什么不敢?”
  天幕继续揭示深层原因:
  崇禎帝对宗室提防之心极重,远超歷代。深恐宗室掌权,效仿成祖故事,威胁帝位。诸王就藩,实则幽禁,不得干预地方军政,不得私自出城,结交官员亦受严密监视。若有藩王稍露野心或 merely 展现能力,便遭严惩。
  仿佛为了印证这一点,天幕画面切换,展现数年前一桩旧事。
  崇禎九年,清军(后金)入塞劫掠,兵锋锐利。唐王朱聿键虽身处南阳封地,然忧心国事,愤慨於虏骑猖獗,竟不顾『藩王不掌兵』的铁律,自行招募数千兵马,毅然北上欲抗清军!
  “哦?”徐达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这唐王倒是有几分血性!”
  李善长却捻须摇头:“糊涂啊!此举虽出於忠义,却犯了朝廷大忌!”
  果然,天幕接下来的內容充满了讽刺与悲凉:
  然朱聿键忠勇之举,未获嘉奖,反招大祸!兵马未及与清军接战,便被朝廷下令阻止。崇禎帝闻讯非但不喜,反而勃然大怒,以『擅离封地、私募军队、意图不轨』之罪,將其废为庶人,幽禁於凤阳高墙之內!凤阳祖陵之囚室,阴冷潮湿,唐王於此受尽折磨,几近死於非命。
  画面中,象徵著皇室尊严的亲王蟒袍被粗暴剥去,换上囚服,沉重的镣銬锁住了曾经试图挥舞兵器保家卫国的手脚。那幽暗的囚室,与外界烽火连天的景象形成了残酷的对比。
  奉天殿內一片寂静。
  刚才还怒骂福王的朱元璋,此刻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明白了天幕之前为何说福王“不敢”。唐王的前车之鑑就摆在那里!拿出家財募兵賑灾?你想干什么?收买民心,图谋不轨吗?恐怕没等流贼打过来,朝廷緹骑就先到了!
  朱棣感到一阵齿冷,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脖子,喃喃道:“这……这简直是自断臂膀!防宗室竟至於此?这大概是因为本王......”
  天幕的画面並未在唐王的悲剧上过多停留,而是迅速转向了崇禎朝堂之上另一场更为激烈的交锋。
  面对烽烟四起、山河破碎的危局,朝野之中並非没有有识之士试图寻求非常之法。彼时,大明军力衰微,中央財政枯竭,已无力组织起有效的战略反攻。有大臣深知,欲平流寇、御强虏,非得以非常之策,予地方或宗室以权柄,使其能因地制宜,募集乡勇,组织抵抗。
  一位大臣的身影在天幕上浮现,虽略显模糊,但其奏对之声响彻奉天殿:
  臣李建泰泣血上奏:陛下!今贼势浩大,官军疲於奔命,顾此失彼。臣恳请效仿太祖、成祖朝旧制,於河南、湖广等危急之地,暂设藩镇,择贤明宗室或忠勇大將,假以便宜之权,使之能练兵筹餉,保境安民!此乃权宜之计,只为挽狂澜於既倒啊陛下!
  此言一出,洪武朝堂上的朱元璋和徐达等人几乎是下意识地点头。在他们看来,这无疑是绝境中寻求生机的一步活棋。予地方能臣权柄,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本就是开国之初的常態。
  然而,天幕中那端坐於龙椅之上的崇禎皇帝的反应,却让所有洪武君臣的心沉入了谷底。
  龙顏瞬间大怒!崇禎帝仿佛被触及了最敏感的神经,厉声斥责:『荒谬!此乃取乱之道!汉末唐季藩镇之祸,殷鑑不远!尔等欲使大明天下分崩离析否?』任何解释与恳求都无法动摇其心。
  在他眼中,任何分散中央权力、尤其是可能赋予宗室兵权的行为,都比眼前的流寇和清军更具威胁。倡议者不仅未能说服皇帝,反而遭到了严厉的申飭,几乎丟官去职。自此,『重建藩镇』一词成为朝堂禁忌,再无敢言者。
  “蠢货!十足的蠢货!”朱元璋气得几乎要吐血,他指著天幕的手都在颤抖,“都什么时候了!还抱著那点权力不肯放?怕宗室造反?流贼和韃子都快把你祖坟刨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这简单的道理他都不懂吗?!”
  朱棣也是面色铁青,他最能理解藩王掌兵的威力,也最能理解皇帝对藩王的忌惮,但此刻他只觉得崇禎愚蠢透顶:“因噎废食!简直是因噎废食!怕藩镇割据,难道就不怕社稷倾覆吗?若允了此议,哪怕只成一两处,也能极大缓解朝廷压力,何至於让李自成如此猖獗!”
  徐达长嘆一声,语气中充满了军事家的无奈:“陛下,燕王殿下,他这不是不懂,是怕!他已经怕得失去了最基本的判断力。在他心中,內部的威胁远胜於外部的敌人。寧与外人,不与家奴……不,他是寧亡国,也不愿冒一丝皇权旁落的风险。”
  正当洪武君臣为“藩镇之议”被否决而痛心疾首时,天幕画面再变,展现了另一场更为核心、也更令人扼腕的朝议。
  外有强敌,內无强兵,京师孤悬北方,危如累卵。有深谋远虑之臣,如詹事府左中允李明睿、都御史李邦华等,深知必须为大明留下復兴的火种。他们退而求其次,不再提皇帝南迁,而是恳请让太子南下监国。
  李邦华出班,言辞恳切:『陛下,南京乃太祖所定之留都,宫闕、官署、制度一应俱全。为保国本计,臣泣血恳请遣太子殿下赴南京监国。如此,即便北地有警,大明仍有主心骨,江南半壁可保无恙,天下勤王之师亦有归附之所!此实为万全之策,上可安宗庙,下可抚黎民啊陛下!』
  此议一出,部分朝臣纷纷附和。確实,於情於理,让太子先行南下,无疑是当时最稳妥、最明智的选择。既能稳定江南人心,又能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给大明续命。
  奉天殿內,朱標忍不住点头:“此策甚善!太子乃国本,岂能置於险地?南下监国,名正言顺,既可保全继承人,又可维繫江南半壁,徐图中原,这崇禎……总该答应了吧?”
  然而,天幕中崇禎皇帝的反应,再次超出了所有人的理解范畴。
  龙椅之上的崇禎帝,脸色瞬间变得极其难看,非但没有丝毫赞同,反而像是被戳中了內心最深的恐惧与猜忌。他看到的不是国家的退路和希望,而是巨大的权力威胁。
  他脑海中浮现的是唐肃宗灵武自立、架空玄宗的旧事!他恐惧太子一旦离开他的掌控,前往南京,在那些大臣的辅佐下,是否会形成另一个权力中心?是否会迫於形势而提前登基?届时,自己这个还困在北京的皇帝,將置於何地?
  巨大的不安全感和对权力的极致迷恋压倒了一切理性思考。他竟勃然变色,將良苦用心的建议视为逼宫和离间他们父子的毒计,当场对李邦华等人大加申斥,言辞极其严厉,近乎辱骂!彻底断绝了太子南下的任何可能性。
  “……”
  奉天殿內,死一般的寂静。
  朱元璋已经骂不出来了,他只是用一种近乎绝望的眼神看著天幕,看著那个把自己和太子、和大明最后生机一起锁死在孤城里的子孙。
  朱棣张了张嘴,最终只吐出两个字:“疯了……”
  徐达闭上眼,沉重地总结道:“他否决了藩镇,是怕別人分他的权;他否决太子南下,是怕儿子分他的权……在他心里,这朱家的江山,这皇帝的权柄,只能由他一人紧紧攥在手里,哪怕……哪怕和它一起粉碎。”
  “孤家寡人……”马皇后喃喃重复著这个词,眼中充满了悲悯,“他真的是自己把自己.......成了孤家寡人。”